主页 > 宝宝起名 > 万姓男宝宝怎么起名(四川西充吉姓来历)

万姓男宝宝怎么起名(四川西充吉姓来历)

发布于:2023-04-11 11:49:34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一、先秦时期(前2700—前206)1、黄帝的姞姓儿子:传说为黄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个。今人考证后认为,黄帝的姞姓儿子当系古代“五帝”之初“黄帝部族联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领,黄帝赐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随着“姞姓氏族”的发展壮大与子孙蕃衍,其后裔又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须(密、须)、阚、光、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氏族。(据《国语》、《诗经》、《左传》、《史记》、《汉书》、《潜夫论》、《风俗通》、《玉篇》、《广韵》、《青山彭氏敦睦谱》等)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国(今陕西凤翔——扶风雍水边)人。传说为黄帝之臣,是他最早发明了臼或舂,增进了五谷的食用价值。今人认为,“姞姓雍氏族”是中国古代陕西雍水流域的一个农耕部族。(据《世本》、《玉篇》)3、吉光:传说为黄帝的第八代孙、帝喾(帝俊)的第五代孙。今人考证后认为,吉光当系古代“五帝”帝喾(帝俊)时“黄帝部族联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领。该部族是中国古代陕晋黄河沿岸的一个游牧部族,以“神马”为图腾,其族人善于捕捉野马、驯养骏马,还发明了水陆交通工具——船和车。(据《山海经》、《史记》、《潜夫论》、《抱朴子》)4、吉夷氏:传说为古帝。今人认为,吉夷氏当系古代“东夷部族集团”中“吉姓部族”的首领。(据《姓谱》、《路史》)5、伯倏:姞姓燕氏。传说为黄帝裔孙,封于南燕,赐姓曰“姞”。今人认为,伯倏是古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汲县西)的开国君主,他得姓后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据《左传》、《说文》、《新唐书》、《辞海》)6、后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国人。传说在“五帝”尧舜时她嫁给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姬弃”),成为后稷的长妃;她养育了周族的先人,从而使周族兴旺起来。(据《左传》、《说文》、《潜夫论》、《通志》、《辞海》)7、吉甫:传说在夏代之初曾教“东夷部族集团”首领羿(即“后羿”)学射,系古代“东夷部族集团”中“吉姓部族”人。(据《帝王世纪》)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时鄂国(今河南沁阳,周初迁徙湖北鄂城)国君。时称“南伯侯”,商纣王时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对商纣王的暴虐而被杀害。(据《左传》、《史记》)9、吉立:传说为商纣王时太师闻仲的门将,当系商代“吉姓”方国人。这个“吉姓”方国是商代的一个侯爵国,该方国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后裔所建。(据《姓源》、《封神演义》)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时雍国的国君。(据1974年12月陕西扶风县北桥村出土“伯吉父鼎”铭文)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国人,伯吉父的亲属。曾为周王掌管御厨。(据1974年12月陕西扶风县北桥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铭文)12、密须康公:姞姓密须氏,西周时密须国(今甘肃灵台以西一带泾水上游)的国君。周恭王(共王)四年攻密时被杀,密须国人葬其尸于洞山之阳半山腰。现康公的古冢还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据《世本》、《史记》、《通志》、《灵台县志》)13、杨姞(女):姞姓,西周杨国(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人,晋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给晋穆侯为妻。(据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处天马—曲村出土“杨姞壶”铭文、李学勤《中华姓氏谱》、王光尧《从新出土之杨姞壶看杨国》)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国人。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为周宣王出使各国,向各诸侯传达周王朝的政令。(据《诗经》)15、韩姞(女):姞姓,南燕国人,蹶父的女儿。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时嫁给韩侯为妻。(据《诗经》)16、尹吉甫(约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叶,“姞姓鄂国”(今湖北鄂城)被楚国熊渠所灭,“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迁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县),改其姓氏为“兮”,故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后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驱逐玁狁(严允)、安定成周(洛阳)、中兴周室的名臣,还是“兮甲盘”的制作者和《诗经》的创作者。据台湾学者李辰冬考证,整个《诗经》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间(前825—前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岁,其后裔中的一支以“吉”为姓氏,而另一支则以“尹”为姓氏。(据《诗经》、《元和姓纂》、《风俗通》、《广韵》、《玉海》、《万姓统谱》、《辞海》、李辰冬《谈诗经的作者问题》、杨书案《佚名的绝唱》等)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时宋国的大夫。(据《左传·桓公十一年》、《史记·郑世家集解》)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时嫁给郑庄公,生子为“郑厉公”。郑厉公于“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后两次登基执政。(据《左传·桓公十一年》、《史记·郑世家集解》)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时南燕国的大臣。郑庄公二十年(前724)见传。(据《汉书》)20、燕姞(女):姞姓,南燕国人,春秋时嫁给郑文公。传说燕姞因“梦兰之喜”而生子,故给其子取名曰“兰”。郑伯兰(即郑穆公)于“前627—前606年”登基执政。(据《左传·宣公三年》、《潜夫论》、《辞海》)二、汉代(前206—220)1、吉恪:汉代时为汉中太守。(据《广韵》、《通志》、《玉海》、《万姓统谱》)2、吉华:字伯房,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司空掾。(据《太平御览》、《金石萃编》)3、吉充:字叔才,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司空掾。(据《太平御览》、《金石萃编》)4、吉苗:字元裔,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太尉掾。(据《太平御览》、《金石萃编》)5、吉闳:汉代人,幼有美名,九岁时就能通晓《尚书》。(据《太平御览》)6、吉仲考:汉代人,与长史威都为友。(据《风俗通》)7、吉瞻:汉代冯翊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据《金石续编》)8、吉汉:汉代记史,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据吉城考“仓颉庙碑碑阴”)9、吉济:汉代奏曹掾,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据吉城考“仓颉庙碑碑阴”)10、吉凤: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据吉城考“仓颉庙碑碑阴”)11、吉本(《三国演义》中作吉平):后汉献帝时太医令,建安廿三年(218)与耿纪、韦晃等谋攻许昌,烧丞相曹操的长史王必之营,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未成功而被杀。(据《三国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参与吉本卫汉反曹。(据《三国志》)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参与吉本卫汉反曹。(据《三国志》)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1、吉茂:字叔畅,东汉、三国魏时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好书不耻,建安初年(196)隐处武功南山,被州里举为茂才,后任临汾令,拜议郎,为官清静,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据《三国志》、《太平御览》、《通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2、吉干: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时铸鼎之工匠。(据《新五代史》)3、吉朗:西晋冯翊莲勺(今陕西)人,晋愍帝时任御史中丞。建兴四年(316)西晋王朝灭亡时,朗叹曰:“吾智不能谋,勇不能敌,何忍君臣相随,北面事贼虏乎?吾对君不忠,为民不德。”遂举刀自杀殉国。后代吉氏家人为纪念这位“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先人,就以“忠德堂”作为冯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号。(据《通鉴》、《晋书》、《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4、吉挹:字祖冲,吉朗之孙。东晋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坚攻陷东晋梁益,经桓豁举荐,率兵抵抗苻坚,屡挫其锐;任魏兴太守,寻加轻车将军、领晋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员外散骑侍郎;后来苻坚部下韦锺围攻魏兴,城陷后不言不食而死。(据《晋书》、《通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5、吉翰:字休文,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南朝刘宋武帝初,为龙骧将军道怜的参军,清谨勤正;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陕西汉中、甘肃成兴)刺史、将军等职,在任时业绩显著,后迁徐州刺史,监豫州、梁郡诸军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432—451)期间,著《秦纪》十一篇;享年六十卒于官,追赠征虏将军。(据《宋书》、《南史循吏传》、《史通》、《通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6、吉谋:南朝刘宋时(420—479)秘书郎。(据《万姓统谱》)7、吉文甫:南朝刘宋时(420—479)散骑常侍,到梁时(502—589)著有《释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据《隋书》)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时(428—429)为西秦将军。(据《北史西秦列传》、《玉海》)9、吉士瞻:字梁容,冯翊莲勺(今陕西)人,南朝梁武帝时(502—549)为太子卫率,迁任南阳、武昌太守,以功历巴东相、建平太守,后为梁、秦二州刺史,为官清廉,家无余积。其谥号曰“胡”。(据《梁书》、《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谥号封爵》)10、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今陕西)人,世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502)十五岁时,其父被吏所诬,乃为父击鼓鸣冤,并愿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宽宥,故有“老童挝鼓”之说;后为万年县监,上任数月后,当地风气立变。(据《梁书》、《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时僧人,善画。姚最云:“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据《续画品》、《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12、吉苟子:南北朝东魏时(534—550)民望(今河南长葛)人。(据《金石萃编》)13、吉贵:北朝北齐天保三年时(552)为功曹,野王县(今河南沁阳)人。(据《金石萃编》)14、吉邕:北朝北齐天保三年(552)时冯翊(今陕西)人。(据《金石续编》)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华:北朝北齐天保八年时(557)冯翊(今陕西)人。(据《金石续编》)16、吉璜颈:北朝北齐天保八年时(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据《金石续编》)17、吉伯仁: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时河南偃师人。(据《金石萃编》)四、隋唐五代时期(589—960)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学者,三论宗创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于交趾、广州间,后迁金陵(南京)而生藏。(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2、吉子:隋开皇十三年时(593)冯翊(今陕西)人,为汉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后代,才高学博。(据《金石续编》)3、吉善行:晋州大通堡(今山西临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据《杜诗镜铨》、《封演见闻记》)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县)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据《新唐书》)5、吉顼:吉哲之子。敢言事,以进士及第;周武则天时(690—705)任右肃政中丞、朝靖大夫,进任天官侍郎、同凤阁銮台平章事,曾建议召还相王(李旦)、庐陵王(李显),被武则天所采纳;后因倡导立唐中宗(李显),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赠御史大夫。(据《新唐书》、《金石萃编》、《中国人名大辞典》)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时雩令(陕西户县县令),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据《新唐书》、《金石萃编》)7、吉皓:字叔明,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前为前尉,冯翊(今陕西省)人。(据《金石萃编》)8、吉旷:唐开元(713—741)中期集贤院书手,能解画。(据《历代名画记》、《历代画史人物汇传》、《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9、吉浑:吉顼之子。唐时为司勋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据《新唐书》、《金石萃编》)10、吉温:吉琚之子。唐天宝初年(742)为新丰丞,经李林甫引用,升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为官严酷,与罗希奭一道,有“罗钳吉网”之称号,后被杨国忠遣人杀死。(据《新唐书》、《金石萃编》、《中国人名大辞典》)11、吉逵:冯翊人,唐“大历十才子”吉中孚的父亲。(据吉世芳《吉氏五千年》)12、吉中孚(726—794):唐开元十四年(726)生于冯翊郡华阳县柳市(今陕西华阳柳子镇),后居关中、楚州(今江苏淮安),晚年居鄱阳(今江西波阳)。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766—779),与卢纶、韩翊、耿湋、钱起、司马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十人皆以能诗出名,号称“大历十才子”,名声震动京都长安,著有诗集一卷。后中进士,授万年(长安)尉、校书郎,登宏辞科成为翰林学士,历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职,致仕(退休)后归隐鄱阳。(据《新唐书》、《全唐诗》、《中国人名大辞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13、吉皎(757—847):唐代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后居洛阳香山,与白居易(772—846)、胡杲、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一说李元爽)、卢贞(一说禅僧如满)等人一同宴游,名列“九老会”,被后人称为“香山九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阳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诗”、绘“九老图”。(据《新唐书》、《全唐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14、吉逾:善诗文,曾于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并刻石立碑于该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阳县县丞。(据《续古文苑》)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与吉逾一起,也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据《续古文苑》)16、吉陶余、吉潜: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与吉逾一起,也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据《续古文苑》)17、吉宏宗: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时,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据《唐会要》)18、吉伦辅: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时,为京兆府兴平县(今陕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据《金石萃编》)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题名中有其名,为司勋郎中。(据《金石萃编》)20、吉师老:晚唐诗人,其诗富含仙风道骨,有“大历十才子”之遗韵,《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其诗两首。(据《万首唐人绝句》)21、吉弘:唐代人。(据《玉海》)

万姓男宝宝怎么起名(四川西充吉姓来历)

为什么中国很多农村都是同一个姓?

我来回答,为什么中国很多农村都是同一个姓?

而出现“姓氏村”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一个姓氏迁徙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往往是荒芜的,在经过家族的开荒,不断发展形成村落

在古代,为了躲避战乱,很多的人是携家人或者是家族迁徙,当找到一个没有战乱,又可以生活的地方,就会开始进行这个地方的拓荒,并对家族进行管理,这个时候人们一般会将这个群居之地以其姓氏来命名。比如冯姓,则会叫冯村,李姓,李村,以此类推。

在古代很多的人是没有接受专业的文化教育,因此在相关取名上就会以自己熟悉的来命名。古时候的人名也是如此。

2、封建时期皇帝赐姓

在封建时期,有的时候皇帝为了表彰一些村子所作出的贡献,就会给村子村子赐姓,一般是把贡献最大的人的姓氏赐给村子里其他的人。村庄也以此为荣,毕竟得到皇上的恩赐,在古代是意见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他们也会倍加珍惜,并不断的延续下去。

3、人口的迁移

以前社会战乱比较频繁,在加上天灾人祸,所以总是有饥荒、兵灾之类的危害,所以人们为了躲避危害就会有进行迁移,而到了一些适合生活的村子之后,不少人为了生活就会选择依附在村子里的大姓、大户之下,慢慢的就会变成村子只剩一个大姓氏或几个大的姓氏,而少有杂乱姓氏。

4、为了抵御外侵,一般相同姓氏的人互相聚集

人们因为天灾人祸会选择迁移到合适的地方生活,所以就会聚集人一同迁移。由于不少人都认为“姓氏相同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总有一些姓氏相同,但是出处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汇聚在一起,组成村落。

5、因为某种原因,村庄被易名了

古代,一个村庄一般会存在着多个姓氏,某种程度,这些姓氏会存在一种竞争,就是比谁更好。当某一个村庄的某一个姓氏在某一时期,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或者是有着一定影响力,那么这个村子就有可能被改名。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有很多记载的。

至于往上数几代,全村人都是同一个祖先?这个就不是绝对的了。这个就需要看这个村庄是如何建成的,是一个家族迁徙后,才发展成村落,还是因为相同姓氏聚集后发展起来的,抑或是一个村落很多姓氏,但有一个姓氏在某一个时期非常强大,有影响力而使得村庄易名。

这个就需要辩证分析来。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这个存在文化还是非常深厚的。

鹤壁市的来源是什么?

鹤壁

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

你不知道的是

鹤壁各地名由来的背后

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鹤壁集

“鹤壁集”一词

富有诗意的美好名字驰名神州大地

鹤壁集

鹤壁集镇南边有座访子山,因周文王到此寻找被殷纣王残害的儿子而得名,俗称南山。此山西依太行群山,东望无际平原,北枕潺潺羑河,南连秀美丘山,是风水宝地。第一家户主陶老汉在羑河岸边南山脚下筑院建房,热心好客。一天,陶老汉接待了一个道士,道士为报答陶老汉,便在墙壁上挥毫泼墨勾画相送。片刻功夫,影壁墙上出现一幅活灵活现的仙鹤图。影壁墙上的仙鹤图熠熠生辉,落地变成8只丹顶如朱、洁白似玉的仙鹤,在院里翩翩起舞。引无数人观赏。一日,陶老汉坐在影壁墙前端详道:“天长日久,墙裂画毁咋办?”说罢,只听墙中“吱吱”作响,顷刻间8只仙鹤从墙中飞出,直冲南山峭壁,声脆响彻山林,东西南北成千上万的仙鹤飞到南山上空。至此,山上仙鹤不断,景致格外引人入胜。有人讲:“南山风水好,要出贵人。”山南海北的人闻讯都争相到此安家。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集镇,老百姓起名“鹤壁集”。

朝歌

“朝歌”一词

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中

朝歌

《左传》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联系起来。《史记》卫康叔封卫和牧野之战的记载,确证了朝歌作为商朝都城的具体位置,此外。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这些史料记载的大都是公元前660年前后的事件。《史记》首开解释朝歌含义的先河。《史记》以后多有文献直称朝歌为商都,《汉书》是现存较早记载朝歌为商都的文献。淇县关永江先生认为朝歌“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乐也。’也有纣坐朝歌,朝歌暮舞,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之说。”后还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词语。

浚县

“浚县”一地

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

浚县

浚县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

大胡村

“大胡”一词

表达了对圣人孔子的尊敬和爱戴

大胡村

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历史悠久。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带众弟子乘坐马车途经该村时,一群儿童在村口玩耍,他们用石块在道路中间垒起了一座“城堡”,孔子的弟子上前,告诉儿童把石头挪走,不要挡道,这些儿童玩兴正浓,不愿拆“城”,便反问道:“从来都是车让城,没有城让车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拆‘城’呢?”孔子不忍心让孩子们扫兴,便让随从调转马头绕道进村。进村后,孔子见了老人作揖问好,并对村里大人们说:“村口那群孩子在路上胡垒,我们不得不绕道进村。”

为了表达对圣人孔子的尊敬和爱戴,孔子离开后,当地人就把村庄命名为“胡垒村”,后又历经“大胡垒村”、“太极村”等名后,最后简称为“大胡村”。

鹿楼

“鹿楼”一词

原为楼台匾额“望鹿楼”

鹿楼

相传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都朝歌城,纣王将苏妲己招入宫后,每日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常率大臣行围打猎,寻欢作乐。为了壮阳美容和长生不老,他还在淇河北岸建了一座大型御用养鹿场(今鹿厂村一带),收养群鹿,耗取鹿茸、鹿血,供宫廷之用。一日,纣王率众大臣狩猎途经此地,站在高岗之上,面南眺望“御鹿场”,隐约可见。这时有一大臣奏道:“吾主万岁,如在此建一楼台,登高鸟瞰全景,既可看到打猎的壮观场面,又能望到鹿场内群鹿追逐嬉戏,岂不快哉?”纣王曰: “正合孤意。”遂命大臣建造楼台一座。竣工之后,纣王看此楼,玉石栏杆,飞檐斗拱,雄伟壮观,龙颜大悦,提笔御书“望鹿楼”三字,赐为匾额,悬挂于楼上。后来,武王灭纣建立周朝。由于“望鹿楼”有“殷商”之嫌,周朝地方官重修匾额时,将“望”字除去,只留下“鹿楼”二字。后百姓聚而居之,在此地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就将“鹿楼”定为村名,沿用至今。

王家辿

“王家辿 ”一地

原位古代的辿崖,树大林密避日,山泉溢出成溪

王家辿

很早以前,王家辿村这个地方的地名叫“辿崖”。传说,在三国时期,曹操的一支骑马带戈的小股队伍来在辿崖安营扎寨时,在靠北的山脚下挖掘了两处窑洞作为厨室。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生长较快的香椿树长出一朵朵红嘟嘟,嫩油油的香椿芽儿漫山遍野,住扎在这里的官兵们品尝出了香椿芽儿清香甘甜的味儿,调制后的香椿芽儿菜成了这些曹军官兵吃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曹军官兵撤离辿崖时,把长出来的嫩香椿芽儿帯至曹操的都城许昌,让宫里名厨把香椿芽儿进行调制。朝廷上下称赞不已,夸赞香椿芽儿为“蔬菜之王”。辿崖的香椿芽儿被曹操封为进贡珍品。辿崖,这个地名就被“三国”这个名字所代替。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老槐树下来的王姓人氏来到“辿崖”这个地方,看到这里丛林密集,清泉流水的自然风光和有香椿芽儿的食用,索性在“三国”官兵挖掘窑洞那个方位搭棚建屋,繁衍生息,这里就成了王家的辿崖。随着王家辿崖人口的增多,房屋也就多了起来,成了村庄。村名在叫法上省了“崖”字。故此,王家辿。这个村名就一直传叫至今。

王升屯

“王升”一词

取至土著人家王升之名

王升屯

王升屯村原名熊镇集,源自轩辕黄帝和大禹,商代属沐邑(朝歌),周代属卫,宋代时属浚州黎阳,明清以来属浚县,元末明初毁于战火。明初由山西移民于此,以土著人家王升之名取村名至今,距今已有3100多年历史。

大来店

“大来店”一词

满怀着对周武王的怀念深情

大赉店

大赉店镇名与周武王伐纣克商有关,源自《论语》。《尚书·武成》载:“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周武王在克商而得天下之时,“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史记·周本纪》),用来凝聚民心,巩固政权。对于姬周政权的仁义作为,孔子曾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的赞叹。此地作为西周政权举行“大赉天下”盛举的所在地,为纪念周武王的仁德,便以此命名。明正德《大名府志》载:大赉店曾称“大仁店”。清光绪《浚县志》改称“大赉店”。大赉店地名虽曾有变更,但仍洋溢着一种对周武王的怀念深情。

挂钩村

“挂钩 ”一词

原意为隐秘、牵挂之意

挂钩村

大河涧挂钩村。相传,唐末,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途径此处时,要经历一场恶仗,此处四周环山,易守难攻,非常隐秘,遂将粮草存放在此。将士们前方打仗,被后梁朱温打败。败落的将士牵挂于粮草,后侥幸存活下来脱逃到此,居住下来,世世代代,后经演变,取名为挂钩村。

善堂镇

“善堂 ”一词

现在善堂镇因治所在善堂集得名

善堂镇

据传,古时善堂村东南有堂庙一座,为十家善人募资所修,故名什善堂。清乾隆年间,村东、西分别筑起寨墙,故分东、西善堂。古时东、西善堂和东、西褡裢等村称作什善里,或善堂里。1983年改善堂人民公社为善堂乡。1992年,撤善堂乡建善堂镇。

郝营村

“郝营 ”一词

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

郝营村

郝营村是浚县白寺乡一个普通的村庄,村名来历扑朔迷离。郝营村在当地又称郝家营,其历史或可追溯至唐朝初年。据村里郝氏祖墓上的古碑记载,相传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春,李世民带兵平息刘黑闼、徐圆朗之乱,途经浚县时,命令部将郝氏在火龙岗南麓扎营练兵。这名姓郝的将军屡立战功,后来人们将他扎营练兵的地方称为郝营。

石老公村

“石老公 ”一词

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

石老公村

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相传石老公是居住在太行山脚下的一个青年石匠,与贤妻忠贞恩爱。不料一天,贤妻被居住在山上黄龙洞里的黄龙太子霸占。可怜的石匠日夜在黄龙洞边呼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在洞边。终于惹怒了黄龙太子,趁石匠站在山中拄腮凝神之际,太子施展魔法,把石匠抛出南山谷,落入山崖中,使石匠身体渐渐僵化成石。贤妻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黄龙洞,当贤妻快走近老公时,龙太子又施展魔法,把石匠的妻子拉了回来,把她也化作一块石头,孤零零地站立在另一处的悬崖边上,二人永远不能相见。后来人们把石匠变的石人称为“石老公”,贤妻的石人称“秀女石”。石老公所在的村子也因此改为石老公村。

朝歌里人文社区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万姓男宝宝怎么起名(四川西充吉姓来历)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万姓男宝宝怎么起名(四川西充吉姓来历)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56169.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