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2014刘姓宝宝起名,你认为哪一个最好听

2014刘姓宝宝起名,你认为哪一个最好听

发布于:2023-02-19 22:18:37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通常来说,复姓的来源较多,官职、封邑、居住地、职业、先祖名字、爵位、物品名称,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甚至自创姓氏的。

闲话一句。官名演变而来,如太史、巫马、乐正等;封邑或居住地演变而来,如令狐、羊舌、东郭、南郭等;职业演变而来,如漆雕等;先祖名字演变而来,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爵位演变而来,公孙、仲孙等;族系演变而来,如叔孙等;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物品名称演变而来,如谷梁等;还有的自创,如赫连等。

第十个,司马

代表人物是司马迁、司马懿。

这个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司马这个官职是掌管国家军队,司是掌控,马是军马,合起来就是掌控军马。现在的司令,就是掌控命令的意思。

第九个,欧阳

代表人物是欧阳修。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汉族复姓之首。2014年统计,欧阳姓为324万,在中国排86位。欧阳姓最早源于夏朝,是根据封地演变而来。因为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后来就使用欧阳姓。

第八个,钟离

代表人物是钟离昧,项羽麾下的大将。

钟离姓起源于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由于祖上被封邑到钟离的地方,于是子孙“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钟离”及单姓“钟”血统上是一家人。

第七种,诸葛

代表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姓来源比较奇观,他们原本是山东诸城的葛姓人,搬到沂南县之后,为了和旁边的葛姓人家区别,就在前面加了一个“诸”字,于是就变成了“诸葛”姓,或许也是为了纪念家乡诸城吧。

第六种,宇文

代表人物是宇文化及。

宇文起源主要是中国辽东,为南单于之后。魏晋时,北方鲜卑族宇文氏部落,自称宇文姓,炎帝神农氏后裔。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

第五种,慕容

代表人物是慕容冲(十六国时期前燕的皇子,后被苻坚抓取做男宠,苻坚就是淝水之战前秦皇帝)

慕容主要有两个来历,一是少数民族;二是正宗华族。远古时,有个皇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容和慕姓都是一家人。

第四种,上官

代表人物是上官婉儿。

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约有7.5万余人。

第三种,公孙

代表人物是公孙衍,公孙大娘。

源于5000多年前的华夏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古代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他们未必有什么血缘关系,只是都曾经风光过。

第二种,西门

代表人物是西门庆、西门吹雪。

西门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有一位大夫居住于城的西门,其子孙便以“西门”为姓。像这种以居住地位姓氏的有很多,最典型的如南郭、东郭等。

第一位,独孤

代表人物是独孤信、独孤求败。

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后来有大功于单于,就自立部落号“独孤部”,之后以此为姓氏。

列位看官,对于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复姓,你认为哪一个最好听?

2014刘姓宝宝起名,你认为哪一个最好听

相当于现在村长还是乡长?

【刘邦和荆轲都是游侠剑客,刘邦如何当上泗水亭长的。】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一分为二的读《史记》,一分为二的评价司马迁。鲁迅说:司马迁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这是司马迁和《史记》伟大而光彩的一面。冷清先生说:“司马迁是史家之败类,《史记》是诽谤之书。”这是司马迁和《史记》卑鄙而阴暗的一面。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存在过“象、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元、明、清”十二个统一分封和大一统的王朝帝国,也存在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未完成大一统的时代,产生过几十个开国帝王,几百个皇帝天子。纵观历史长河,在开国帝王中,汉高祖刘邦是被抹的最黑的,被司马迁从有文化、有理想的游侠剑客、反秦斗士、社会精英,直接抹黑成大字不识、游手好闲、骗吃骗喝的流氓无赖。

司马迁替叛徒汉奸李陵脱罪而下狱,司马迁的罪名是:“同情叛徒,诽谤朝廷”。汉武帝以“谋逆叛变”之罪诛杀李陵全家,司马迁的家属们以为司马迁和李陵同罪,各自逃命放弃营救司马迁,其实司马迁之罪只需50万铜钱(折合500石米)赎罪即可,司马迁的年俸是600石禄米。司马迁的女儿已经嫁给赤泉侯杨喜的后裔杨敞,司马迁的两个儿子跑回陕西韩城老家,改姓为“同”(仝)“冯”二姓。

司马迁被宫之后,汉武帝革去司马迁太史令之职,另行任命为中书令行走于宫廷之中,在家继续续写《太史公书》,司马迁已经不是太史令,继续以太史公自居,已经是违制僭越了,《史记》就是野史一家之言。为了报复汉武帝,司马迁就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夏侯婴传》等传记中大肆抹黑刘邦,并且把《高祖本纪》中刘邦32岁前的经历全部删除,把刘邦抹黑成大字不识、游手好闲、不事家人生产、骗吃骗喝、好逸恶劳的流氓无赖。

第一个问题,青年刘邦是有文化、有理想的,并非司马迁所说的大字不识。虽然,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把刘邦35岁前的经历和事迹全部删除了,但是司马迁被宫前写的半部《太史公书》中,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保留了对青年刘邦的少许描述。尽管这些文字数量很少,但是凭这些文字基本勾勒出:刘邦上过学有文化、有理想,崇尚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刘邦18岁时追随信陵君门客张耳,在外黄(河南民权)做游侠剑客、反秦斗士14年,前224年才回到丰邑。

信陵君何许人也?战国四大君子之首: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信陵君叫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封为信陵君。信陵君贤达有才能,养士三千多人,手下多有奇能异士,做事雷厉风行不按常规出牌。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围困赵国邯郸,赵平原君向魏安釐王求救,魏王命令晋鄙率10万魏军驻扎邺城首鼠两端,并不积极进兵援救赵国。信陵君从侯赢之计,买通魏王宠妃“如姬”盗取兵符,信陵君与晋鄙合符,晋鄙持怀疑态度,信陵君门客朱亥以40斤铁槌,槌杀晋鄙夺10万魏军救赵。

《史记•卢绾传》:“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史记•魏公子无忌传》:“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史记•张耳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卢绾传记载了刘邦和卢绾同一天出生,两个人一起上学关系非常好。魏公子无忌传记载了信陵君是刘邦的精神教父,刘邦非常崇敬信陵君,刘邦当皇帝后每次路过大梁(开封)都要给信陵君上坟祭祀。前195年,刘邦安排五家人给信陵君守墓。张耳传记载了,刘邦在张耳处当游侠剑客、反秦斗士的经历。前225年,秦军灌大梁灭魏的时候,张耳的家还在外黄。“尝”是曾经的意思,“数”是多次经常的意思。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曾经多次跟随张耳出游,一出去就是几个月时间。张耳传透露的信息:秦军灭魏的时候,刘邦还在外黄张耳之处,后来秦始皇通缉张耳、陈余,张耳、陈余就逃到陈地,刘邦就带着樊哙回家乡了。

张耳生于前264年,比刘邦大8岁多,是信陵君的门客,前243年信陵君去世,魏安釐王迫害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就流浪到外黄。外黄有个富商的女儿死了丈夫,有人就说媒给富商,说张耳是个有本事的人,不如把女儿嫁给张耳,富商就把女儿嫁给张耳,给了很多钱财陪嫁。张耳有钱了,就买了外黄的县令来做,仿效信陵君招揽门客(原文:张耳以故致千里客。)前238年,刘邦18岁时投奔张耳做门客,开始了长达14年的游侠剑客、反秦斗士的经历,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刘邦,是不能够结婚的,更不用从事家人生产。

《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巖石之闲。”

《史记•楚元王世家》:“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史记•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32岁的刘邦带着16岁的樊哙,回到家乡丰邑后,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正式的户籍,更没有什么产业,经常是没有饭吃的,他只好带着樊哙去大嫂家吃饭,大嫂太小气了把锅刮的乱响说:“没饭了。”刘邦和大嫂毕竟是亲戚,遇到难处的刘邦带着樊哙蹭饭,这也是人之常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吧。刘邦和樊哙的身份很特殊,刘邦是荆轲选定的刺秦的得力助手,燕太子丹给荆轲选的秦舞阳,荆轲根本看不上,荆轲让朋友狗屠(樊哙父亲)去外黄请刘邦,燕太子丹催促荆轲上路了,刘邦没有赶上刺秦。荆轲最终刺秦失败,樊哙传说:“与高祖俱隐?”刘邦和樊哙都在隐瞒特殊的身份,后来,刘邦用秦舞阳的名字分封樊哙为“舞阳侯”,诡异吧?

在《高祖本纪》出现,刘邦“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在《楚元王世家》出现,刘邦为布衣时,尝辟事(躲避事情);在《萧相国世家》出现,萧何多次利用职权保护刘邦。这几段文字都说明,刘邦的游侠剑客的特殊身份,刘邦是荆轲选定的刺秦助手的事情,荆轲到死也没有明确说出来。2000多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考证荆轲刺秦时等的那个人是谁?樊哙这个人来历不明,刘邦一直护着樊哙,还要和樊哙隐瞒身份,他们经常东躲西藏的,刘邦把小姨子嫁给樊哙,刘邦封樊哙为“舞阳侯”,种种迹象表明,刘邦就是荆轲选定的刺秦助手,只是老天爷故意让刘邦错过刺秦,否则……

刘邦在萧何等人的保护下,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前221年,秦朝考试招收公务员,刘邦有文化呀,又有萧何等人作保,经过考试当上了泗水亭长。《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那么亭长是个什么官呢?十里为亭,就是一个较大的村庄,相当于村长兼派出所所长。刘邦当个亭长农忙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帮吕后干农活,这说明刘邦不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关于刘邦喝酒赖账的事情,那是很多人不懂文言文,把原文的意思给弄反了。《高祖本纪》:“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这段话怎么讲?关键在于“券”字和“责”字,“券”在古代是契据凭证,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多是竹木做的。“券”是债务不是债权。比如,今天的国库券,就是国家向个人借钱的凭证。“责”是责任的意思,也是一个通假字:“债”,但是在本处不是通假字,就是责任的意思。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刘邦经常去酒馆喝酒,都付给几倍的酒钱。店主很见怪,一年结束了,这两家酒馆常常把竹木酒券折断,放弃了酒馆的责任,也就是酒馆赖账了。”

司马迁最恶毒的是在《项羽本纪》和《夏侯婴传》中,伪篡史实抹黑刘邦三次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孝惠帝推下马车。刘邦彭城之败时,跟随着几十名骑兵,怎么可能把两个小孩带不走呢?况且,虎毒不食子呀!尽管司马迁肆意抹黑伪篡历史,高祖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司马迁真的忘记了,没有彻底的删除,就留下这一段历史真相。《高祖本纪》:“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後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刘邦彭城之败,只找到孝惠帝刘盈一个人,那么刘邦是怎么把鲁元公主和孝惠帝同时推下马车的呢?难道鲁元公主有分身之术,一个鲁元在楚军大营,一个鲁元被刘邦推下马车?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谢谢!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

刘墉的形象,通过戏剧、评书和相声等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评书《刘公案》等将刘墉的形象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刻画,其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与贪官斗智斗勇的故事,也让刘墉在民间留下了诙谐、正直的清官形象。既然是演义,肯定与真实的刘墉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刘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祖藉山东诸城。其家族号称康熙御封的“天下第一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开始,几代人皆在朝中为官,截止道光时,刘家至少出了八位进士,二十多个举人、监生,知县以上官员三十余人。特别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官至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务,是雍正和乾隆两朝,倚重的股肱之臣,以刚正清廉而著称。刘统勋去世时,乾隆亲临其丧,并说:“如统勋者乃不愧真宰相。”

刘墉自幼受其父亲影响,苦读四书五经,从小就立下了“为人就要做官,做官就要清廉”的决心。刘统勋对儿子教育甚严,以传统儒家思想教导刘墉兄弟二人,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做为榜样,经常将于成龙等清官的故事讲给刘墉听,要他们长大了做忠臣贤相。

二、与状元失之交臂的刘墉

刘墉入仕较晚,在其三十岁之前一直没有取得举人的功名,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十一岁的刘墉,以其父恩荫的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辛未科会试,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担任散馆编修。民间对这段还有个传说。说的是考官按成绩将刘墉预定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但是,在乾隆召见他时,发现刘墉有点驼背,就有点不高兴。因为,乾隆有一个用人习惯,提拔使用一个官员,不仅要有能力,还得长相好,若长相不好,也会影响升迁的。刘墉猜出了乾隆的心思,机智的吟了一首诗:“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引得乾隆哈哈大笑,也很欣赏刘墉的才华和胆识。

这虽然是个故事,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藏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殿试小金榜记载,金榜有二百四十三名进士的姓名、名次和藉贯等,刘墉为二甲第二名。根据记载,阅卷大臣本来预定的刘墉为第一名,就是状元,但乾隆认为刘墉无超人之才华,将其贬为二甲第二名,亲点了浙江举子吴鸿为状元,就这样,刘墉与状元失之交臂。

三、刘墉是如何赢得清官美名的

刘墉在初入仕途的几年,一直担任编修、右春坊右中允、侍讲等闲职。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墉外放为地方官。刘墉为官清廉,始终保持朴素的家风,无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后来回到朝中任职,刘墉一直廉洁自持。他在担任地方官时,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每到一处,总是先惩办贪官污吏,纠正许多冤假错案。他还注重发展农业,办学堂,赈济灾民,甚至上司有不合理的作法,他也敢于抵制。正是他这种廉洁正直的作风,与其他官员的腐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担任江宁知府时,刘墉执法公正,以其聪明才智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一些沉积多年的案件也得以告破,被当地百姓称为“刘青天”。在刘墉调离江宁时,出现了万人相送的场面。刘墉在江宁的任期,也是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时期,赢得了民间和百姓的称赞。在清嘉庆年间,民间就开始通过弹词、戏曲等形式,歌颂刘墉平反冤狱、除暴安良的事迹。评书《刘公案》也正是对刘墉这一时期的描述。这也是刘墉清官美名,流传到现在的原因。

四、经历两次牢狱之灾的刘墉

官场的风光是很多人羡慕的,但凶险也是无时不在的。世代为官的刘墉,也经历了他人生中的两次牢狱之灾,还险些丢了性命。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墉担任翰林侍读,其父刘统勋在担任陕甘总督时,因建议放弃巴里坤,退守哈密,被乾隆以阻挠军机罪,革职逮捕进京,刘墉也受到牵连,父子二人一同入狱。好在,不久,乾隆认为治刘统勋罪有失公允,虽进谏不当,但其忠心可恕。于是,下旨免了刘墉父子的罪,并补授刘统勋为刑部尚书。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刘墉升为冀宁道,因其原来在担任太原知府时,下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污国库银两之事案发,刑部以刘墉未能事先发现,按“扶同容忍律”将刘墉逮捕下狱,并判处死刑。幸亏,乾隆对其加恩,免其一死,发配到军台效力,第二年,刘墉得以赦免,回京担任编修之职。

五、刘墉与和珅

通过电视剧的演义,刘墉调教君王、智斗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那毕竟是演义,与事实还是有出入的。刘墉的年龄比和珅大三十岁,二人虽同朝为官近二十年,但两人的地位相差悬殊,刘墉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才授大学士(正一品),而比他小三十岁的和珅,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是正一品了,而且和珅还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是皇上身边排第一位的大红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刘墉不可能敢随意调侃皇上和比他官大的和珅的。

不过,刘墉也还真与和珅斗过一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和珅的党羽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侵吞公款,所属州县库银皆亏缺。乾隆派和珅和时任左都御史的刘墉到山东查办此案,并让钱沣随同。到山东后,国泰倚仗和珅庇护,气焰嚣张,当面骂钱沣“你是什么东西”,和珅在场一言不发,刘墉当即请出钦差公文,命人打了国泰耳光,将国泰气焰压下。在调查案子时,事先得知消息的国泰已有准备,和珅命人抽查历城县库银,在查看十封后,就断言没有亏缺,不再查验;但刘墉和钱沣坚持将库房封存,第二天再查,第二天入库细查后,发现库银颜色不一,实为拼凑,紧接着又抽查了章丘、东平、益都的银库,发现个个亏缺。于是,刘墉上奏朝廷,拟将国泰和于易简斩首。和珅多方设法营救二人,乾隆将其二人改为“监候”,最后赐二人在狱自尽。

在和珅一手遮天的背景下,刘墉就是少数几个不受其拉拢,不与其同流合污的几个耿直大臣之一,这也反映了刘墉的清官之名的确不是虚的。

六、“文字狱”令刘墉留下人生败笔

“人无完人”,清官刘墉也同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毕竟他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官僚,在面对能决定他命运的皇帝时,也同样不能免俗的“逢迎”、“讨好”,这是人的生存本能,我们也不能苛求他。刘墉为了迎合乾隆,在乾隆销毁禁书和大兴文字狱时,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乾隆二十六年,刘墉在审理江苏阎大墉抗粮案时,得知其喜欢作诗,刘墉将他认为有问题的书稿报送给乾隆,导致阎大镛被斩首。而另一桩《一柱楼诗》案,则是刘墉人生最大的败笔。乾隆四十二年,江苏举人徐述夔的孙子徐食田兄弟二人,因土地买卖发生纠纷,被同乡蔡嘉树告发,说徐食田有其祖父徐述夔收藏的违禁《一柱楼诗集》,刘墉将诗集呈报乾隆,导致将已死的徐述夔、徐怀祖父子锉尸、枭首示众,徐食田、徐食书等五人判斩首。受牵连的江苏布政使陶易死于狱中,其他州、县官员被发配。当时这起冤案震惊朝野,也令刘墉的形象大打折扣。

总结语:总体来说,刘墉算是一位忠介耿直的清官,虽然也有错误,但在官员普遍腐败的背景下,他尚能独善其身,已属不易。其不但为官深受百姓爱戴,而且个人多才多艺,诗、词、书、画都非常出众,特别是书法,自成一体,直到现在,也是一些文化爱好者争相收藏的佳品。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2014刘姓宝宝起名,你认为哪一个最好听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2014刘姓宝宝起名,你认为哪一个最好听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24433.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