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曹什么安名字好男宝宝起名(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

曹什么安名字好男宝宝起名(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

发布于:2023-01-20 03:23:14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隋唐以来,朝廷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中书省为皇帝代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即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分工不同的执行部门。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是各部长官,表面上看官职都是平等的,要想评出谁的地位更高,那就要先明确各部所管的职责。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时有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人事部、纪监委等部门。吏部的长官就是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朝有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时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朝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户部的长官为户部尚书,有地官之称。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朝还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有春官之称。

兵部职掌全国兵籍、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执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兵部长官为兵部尚书,有夏官之称。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执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刑部长官为刑部尚书,有秋官之称。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工部长官为工部尚书,有冬官之称。

从以上各部的职责可以看出,吏部主管组织人事,户部主管财政,礼部主管教育外交,兵部主管军队事务和武官的任免升降,刑部主管司法,工部主管建筑、矿产、水利。吏部位居六部之首,主管着官员的升迁前途,等于攥着官员官场命运,特别是宋朝以后,朝廷官员的组成大多以文官为主,得罪吏部,等于是官场没了前途。户部主管天下财政,掌握着财政大权。谁不知道有钱好办事啊,因此得罪户部,要想顺利要钱,要想多弄点钱,让自己多出政绩,那是很难想象的。户部就是财神爷,得罪不起。

礼部掌管着教育、文化和外交,科举选仕,也是很重要的。兵部主管着天下军队事务和武官选拔,军队是国家的保证,武官升迁是武官的命脉,也是举足轻重的。刑部主管司法,人的一生,自己或亲朋,谁还能没点官司缠身,得罪了刑部,这官司还能打赢吗?工部主管建筑水利,是干实事的部门,要想做点民生实事,还得请求工部多帮忙不是。

就国家而言,吏部重在选才用才,户部重在成才,礼部重在育才,兵部重在保才,刑部重在验才,工部重在炼才。因此说,不能被选拔任用,什么也干不成;没有钱财做支撑,难成政绩;没有才学,进不到官场,更没前途可言;没有强大的军力作保护,国家不安定,人才没安全,什么事也做不成;没有有效的法制作保障,是干才还是贪才,难以分清;项目工程不批准,才能难展,政绩难现。因此说吏部是关键,户部、兵部是基础,礼部是希望,刑部是保障,工部是添砖加瓦固基。要回答所提问题,从各部职能看,吏部尚书地位最高,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次之。

曹什么安名字好男宝宝起名(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

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导语:

曹操,本名曹吉利,小名曹阿瞒,字孟德。要是你发现三国时期最牛的诸侯叫曹吉利,一定会有一种喷饭的感觉。

作为曹魏集团的领袖,曹吉利这个名字实在是有点像是开玩笑的意思。所以很少被人们所提及,就连曹操本人,似乎都不愿意提起。

所以我们在三国志以及演义之中,都很难去发现这件事。领袖自然是要有领袖的样子,曹操这名字叫着多带劲儿,可是曹吉利总觉得给人一种谐星的感觉。

01曹吉利的称呼,来源于《曹瞒传》,被裴松之引用。

正如我们给美国总统特朗普起了各种外号,诸如川建国之类的,其实三国时期也存在这种情况。

比如说吕布和曹操这些人都喊过刘备大耳贼,我就奇了怪了,刘备的耳朵真的有那么大吗?按照史书记载双耳垂肩,手长过膝。这是人的样子吗?这分明是如来佛好不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三国志》

再比如说关羽的红脸贼、诸葛亮的村夫等等,这都是带有侮辱性的一种称呼。当然也有一些是正面称呼,比如说周瑜的周郎,孙策的孙郎,那就是帅哥的意思。

由此可见给人取外号几乎成了我们的一种传统美德,那么这里就要看看曹吉利到底是不是外号了。在三国志中,只有姓曹讳操字孟德的说法,最多加一个小字阿瞒的说法,根本就没看到曹吉利的说法。

那么曹吉利就是空穴来风吗?当然也不能这么说,在同时期有一本《曹瞒传》,这里面记录了很多曹操有意思的故事,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吴国人。作为敌对国,吴国人该如何形容对方国家的君主呢?可能不会有什么好话。曹操的形象能怎么被糟蹋,应该就会怎么被糟蹋。毕竟这本《曹瞒传》根本就不能算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种民间谣言大汇总。这么一来曹吉利的这个称呼就完全失去了可靠性。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把这件事搬上台面呢?很简单,因为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曹瞒传》的说法。

而且更有趣的是,《曹瞒传》这本书本身是没有流传后世的,是因为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相关内容,所以我们才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可惜的是作者的大名我们并不清楚。

02《曹瞒传》会不会欺骗大家,曹吉利是对曹操的侮辱呢?

吴国跟曹魏是死对头关系,双方发生的战事数不胜数,吴国死伤的百姓不会在少数。那么《曹瞒传》的作者作为一个吴国人,会不会借用这本书来调侃曹操呢?

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士,绝而复绍,至今適嗣国於容城。---《三国志,裴松之注》

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毕竟两国之间是有血海深仇的。而曹操作为汉贼,自然更是被当时的文人所不齿。

所以这位《曹瞒传》的作者,当然会对曹操有所调侃,正如我们调侃特朗普、金三胖一样,曹操的名声在他的笔下不会好到哪儿去。

不过曹吉利这个名字,有什么侮辱性的吗?我完全看不出来,毕竟又没有叫曹大耳,曹村夫之类的话,作者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做文章。我想裴松之当初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完整无缺地把曹吉利这个名字给引用了过来。作者如果真正要调侃曹操,应该是在他生平的某些事情上做文章,比如他好人妻,比如他屠城之类的事情,而不是在名字这种事情上下手。

如果真的是靠名字来侮辱一个人,那说明作者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裴松之作为史学大家,也不会去引用这么一些水平低的文章。

从这方面来看,我觉得,曹吉利极有可能就是曹操的真名。至少在曹操还没有成为一方诸侯的时候,一直在用这个名字。

只不过等到他有了一定成就以后,觉得曹吉利这个名字配不上他的地位,所以才改成了曹操。但是跟他熟悉的人,自然还是会称呼他为曹吉利。

03三国志为何不采用曹吉利?陈寿有自己的政治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季汉人,他过去的皇帝是刘禅。可是刘禅投降以后,陈寿也就跟着刘禅一起,投降了曹魏。

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晋书》

所以陈寿做了两年曹魏的大臣,等到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陈寿又转而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大臣。

由此可见,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司马家族的面子,毕竟这是自己的老板家族。而西晋王朝是继承了曹魏王朝建立起来的,曹魏的正统性是西晋王朝正统性的保证。所以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是以曹魏作为正统王朝来记述的,由此可见,陈寿是抱着对曹操百分之百敬意的角度来写三国志的。其实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看得出陈寿的用意,比如在写季汉的历史时,他将刘焉和刘璋这两个益州之主排在了刘备和刘禅跟前,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已经忘记了刘禅是自己之前的皇帝,他只效忠于司马家。

此外,在记载东吴历史的时候,陈寿更没有任何尊敬孙权的想法,竟然在文中直呼孙权大名。而曹操却一直以太祖、公以及王的称呼来撰写。

由此可见陈寿的政治态度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这里曹吉利这个看似谐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之中,我们就能够可以理解了。

总结:曹吉利也好,曹操也罢,掩盖不了真实的曹操。

曹操的形象其实是非常饱满的,他既是一个乱世英雄,也是一个情场老手,既是一个才华出众的诗人,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如此复杂的曹操形象,真的不是一个名字就能轻易改变的。所以说陈寿刻意掩盖了很多曹操的劣迹,其实在史学界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说他屠城的事情,陈寿一笔带过,几乎不愿提起。

曹吉利这个名字的确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是被裴松之作为引用,放在了三国志注解当中,一定是有作者的用意的。

哪有什么真正的历史,历史从来都是人们想让你看到什么,就会流传给后世看什么。陈寿的话未必是真的,可裴松之的话就一定不假吗?不能以真假来给历史下定论。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志,裴松之注》

《晋书》

百家姓怎么没有安姓?

百家姓中没有“安”,因为人口少,没有历史名人之故。它的来历安姓来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东汉灵帝时(168-189),安息国太子安清,潜心专研佛学,来到京都洛阳定居,其后有安氏。

南北朝北魏时,安息国又有世子来到中原亦为安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安迟时,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为汉姓安氏;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

当时郝连山北昭武城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梁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曹什么安名字好男宝宝起名(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曹什么安名字好男宝宝起名(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96105.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