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乳名怎么起名好听(女宝起名)
孩子乳名怎么起名好听 1、皓锦 2、慧英 3、小意 4、烜博 5、子仟 6、轶博 7、志宇 8、憬乔 9、昊宸 10、舒彤 11、松涛 12、宗睿 13、若欣 14、欣淇 15、咏锦...
2025-07-31
萧淑妃被做成人彘这件事,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不过有一点确认无疑,那就是萧淑妃确实是败给了武则天,而且下场很惨。而萧淑妃之所以败给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当时和皇后内斗得太厉害,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
这事要想解释清楚的话,还得从头说起了。
贞观十七年,因为一场太子谋反案,原本被封为晋王的李治,一下子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成了大唐帝国的储君。
要说李治这个太子位,得来的也是巧合。原本之前的太子,是李治的嫡亲大哥李承乾。李承乾是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的嫡长子,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就被封为了太子。而李治,则是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的第三个儿子。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原本稳如泰山。奈何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对他管教得太过严苛,导致父子二人生出间隙,让李承乾心中日益惶恐,担心李世民会废掉自己。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打算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可没想到还没来得及造反,事情就败露了。
事发之后,李承乾被李世民废黜了太子之位,流放到了黔州,不久之后就死了。
李承乾被罢黜之后,李世民除了伤心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考虑,那就是接下来立谁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既然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了,那接下来就该轮到嫡次子李泰做太子了。问题是,之前正是因为李泰和李承乾争宠,才会导致李承乾不得不铤而走险去造反。所以,李泰一旦上位,李承乾必死无疑。
所以,李世民思来想去之后,只能让嫡三子李治上位。于是在李承乾被废的同时,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这个太子位,真的相当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此时的李治,才刚刚年满十六岁。之前李治大概也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做太子。但世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巧,一个原本绝不可能成为太子的人,就这样登上了太子之位。
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前,李治已经成了亲,娶得是太原王氏的一名女子。王氏也是身世显赫,祖父当年曾做过西魏的尚书左仆射,唐高祖李渊的亲妹妹同安公主,是她的叔祖母。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王氏才有机会嫁给了当时已经被封为晋王的李治。但是王氏大概做梦都没想到,她刚嫁给李治没两天,就由晋王妃升为太子妃了。
这运气,真的是好的逆天了。
不过,成为太子妃之后,地位虽然上升了许多,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既然李治做了太子,那东宫自然不能只有一个女人,得多选几个侧室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萧氏进入了东宫,成了李治的侧室,被封为良娣。
萧氏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东宫做李治的侧室,自然也不是白给的。别的不说,光家世就很夸张。萧氏出身兰陵萧氏一族,老祖宗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他们家更是先后开创了南齐和南梁两代政权。后来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这一族的势力,依然极为可怕,绝对是当时最顶级的门阀豪族之一。
对于其他几个同期进入东宫的女子,身为太子妃的王氏倒也不太在乎。唯有这个萧氏,不管是家世、相貌、学识……方方面面都不比她差,这就让王氏感到了威胁。果不其然,萧氏进宫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李治的宠爱,甚至隐隐压过了王氏这个正妻一头。
一场女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展开了。
王氏和萧氏,其实各有所长。萧氏胜在姿色妖媚,更讨李治的喜欢。而王氏则是一个贤内助式的女子,可以帮助李治打理后宫。王氏又有正妻的身份,可以稳压萧氏一头。但同时,王氏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生育。
王氏和萧氏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两个女人斗了几年之后,谁也奈何不了谁。就这样,到了公元649年。
这一年,李世民挂了,李治登基。
李治上台之后,立王氏为皇后,进封萧氏为萧淑妃。
虽然成了后宫之主,王皇后心里却越来越不安,老是觉得萧淑妃有可能抢了自己的皇后之位。而且身为皇后,王皇后还生不出孩子来。一旦萧氏生了儿子,将有很大的可能被立为太子,到时候她这个皇后就真的悬了。
这可咋整?
最后,王皇后想出了一条妙计。
可以给萧淑妃找几个对手啊!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自己完全可以再找几个女人,充实一下李治的后宫,分摊一下李治的宠爱,让李治不至于独宠萧淑妃一人。这样的话,自己的位置不就稳了吗?
于是,王皇后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名叫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于一个商人世家,而且是那种巨富。隋朝末年,她爹武士彟独具慧眼,跟了李渊。唐朝开国之后,武家也由此发达。不过武则天出生的时候,武士彟已经48岁了,算是老来得子了。在武则天之前,武士彟还有两子一女。
公元635年,武士彟去世。这一年,武则天才刚刚12岁。因为争家产的原因,武则天的哥哥们用了一些手段,将武则天母女逼得不得不回长安居住。回到长安之后,恰逢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就将武则天选进宫去,做了自己的才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坚定认为,李世民让武则天入宫,其实只是为了保护武则天,希望功臣之女能够有一个相对优渥的生活。至于武则天入宫之后,李世民也没有真正临幸过她,只是将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武则天入宫时才只有14岁而已,而当时的李世民则已经40岁了,相差的实在太大。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被封为才人,至少在名分上就是李世民的女人了。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也在旁边侍奉。就是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和同样前来侍奉的太子李治,产生了感情。
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唐朝的规矩,武则天不得不削发为尼,到感业寺出家。不得不说,武则天是真的很有魅力。后来某次李治去感业寺上香的时候,看到了武则天,两人很快便旧情复燃。奈何武则天在名义上是李世民的女人,而且此时已经出家为尼,李治也不方便将其纳入后宫。
这一切,王皇后都看在眼里。
对于一般的皇后来说,皇帝爱上了一个尼姑,而且这尼姑之前还是先皇的女人,这肯定是一桩丑闻,是要极力遮掩的。但此时的王皇后,大概是被萧淑妃给气得昏了头,一切考虑都以打击萧淑妃为主要目的。所以,当王皇后察觉到这些之后,王皇后非但没有动怒,反倒主动提出,要将武则天收入宫中。李治本就有意,自然应允。
就这样,本来已经出家为尼的武则天,第二次返回皇宫,成了李治的妃子。
至于王皇后,本意只是希望,武则天入宫之后,能够分去一些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巩固自己的地位。但王皇后打死都想不到,她引进来的,这一头真正的猛虎。
武则天入宫之后,很快就凭着自己的手段,得到了李治的宠爱。而且武则天刚刚进宫未满一年之后,就给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武则天得到的宠爱多了,其他后宫妃子得到的宠爱自然就少了。原本在后宫最为受宠的萧淑妃,此时也就渐渐失宠了。至于王皇后,本就得不到多少宠爱,见到萧淑妃失宠之后,自然开心至极。
但很快,王皇后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在武则天生了儿子之后,很快就被升为二品昭仪,已经堪比萧淑妃最受宠时候的情况。这时的王皇后,终于察觉到了威胁,开始打压武则天。但此时却是为时已晚,武则天已经在宫中站稳了脚跟,深受李治宠爱。
接下来的两年了,李治的后宫由原本的两极对立,变成了三强争霸,好不热闹。不过李治也不傻,知道这三个女人都在诋毁对方,倒是也没有偏听偏信谁。
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皇宫以外的朝堂上,逐渐发生了一些事情,开始影响到了宫内的格局。
之前说了,李治的太子之位,完全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纯粹是因为运气好。所以在李治小的时候,李世民也没拿他当储君培养过,导致李治自身在朝中根基很浅。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李治才22岁,之前也没怎么打理过朝政。
于是,李治登基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老臣尾大不掉。
要知道,李治刚登基这会儿,朝堂上站着的,大多都是贞观年间的老臣,甚至还有很多唐朝的开国功臣。李世民在的时候,自然不在乎,可以轻易压制他们。但是等到李治上位之后,资历浅又没有经验,这些老臣就开始有点尾大不掉的意思了。
对此,李治也是相当的苦恼。当时朝堂上的老臣,都是李世民给他留下的栋梁之才,不能轻易杀戮。而且当时老臣集团的领袖,恰恰就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不光是李治的亲舅舅,更是凌烟阁功臣榜上的第一人。不但开国有功,后来还帮着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辅佐贞观之治。有这样一群老臣在,李治想要掌权,那就是痴人说梦。
李治倒也不傻,不是没想过用一些朝堂斗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李治登基之后,任命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为中书侍郎,后来又拜为中书令。
李治的本意,是希望外戚一党能够站起来,和老臣党相互抗衡,方便自己掌控朝局。结果没想到,柳奭当上中书令以后,反倒站到长孙无忌他们那边去了,压根就没和老臣党打擂台。
面对强势的老臣党,李治也是十分无奈。不过好在,这些老臣倒是也还算恪守为臣之道,竭力辅佐李治。不过,皇后的舅舅不肯和自己站到一边,甚至就连皇后有时候都站到了老臣党那边,这让李治心里十分憋气。
所以,在宫内的斗争当中,李治越来越不喜欢王皇后了。
相反,武则天则深谙李治的心意,而且坚决和李治站在统一战线上,这让李治越发的宠爱武则天。
然后,就到了永徽五年。
这一年,武则天又怀孕了,最后给李治生了个女孩。对于这个女儿的到来,李治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但接下来,围绕这个女孩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惊悚了。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记载:在这个女孩出生一个月之后,皇后出于后宫规矩,前来看望这个女孩。离开之后,武则天趁着没人,自己掐死自己的女儿。又过了一会儿之后,李治来看女儿,武则天再打开被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
这下,王皇后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因为整个过程,只有她和武则天两人来过。武则天身为母亲,怎么看都不可能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所以王皇后就成了唯一的可能。李治当即勃然大怒,但又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无法真的治皇后的罪。
不过,关于武则天杀亲生女儿这件事,历史上也是存疑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或许并没有杀自己的女儿,只不过因为这个女儿体弱多病,王皇后来过以后,恰巧病死了。但不管真相如何,这件事成了一个导火索。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李治虽然没有证据,没能真正惩罚王皇后,但却由此有了废后的打算。
没错,废后!
既然你不愿和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你娘家亲戚也帮不上我,甚至你还敢为了私欲杀我的女儿,那我为什么还要你做皇后?
不过,想要废掉王皇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王皇后家世不差,再加上有那些老臣的支持。就算是李治,也不能轻易废去。在李治产生要废后的念头之后,朝堂上的老臣们,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表示反对。
更可怕的是,为了扶武则天上位,李治甚至主动带着武则天,去长孙无忌家里吃饭,席间又大加赏赐,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做朝散大夫,想要以此来换取长孙无忌的支持。这相当于什么?等于说是皇帝想换一个正妻,得先去求一个大臣!偏偏长孙无忌还没答应,让李治悻悻而归。
如此种种,让李治认清了一个现实:老臣和皇后,真的是一党的。如果真的能够废后的话,就能严重打击到这些老臣党,从而让自己真正掌权。
从这时开始,一场原本单纯的后宫争宠内斗,演变成关乎朝堂皇权的斗争,性质瞬间就不一样了。在这场斗争当中,李治想要拿到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武则天则想要当上皇后,两人开始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至于萧淑妃,此时已经成了一个边缘人物。虽然已经意识到武则天的威胁,转而和王皇后站到一条战线,共同对付武则天,但却收效甚微。而她的这个选择,也成了葬送她的根本原因。
就在这个时候,王皇后又犯错误了。王皇后为了能够重新得到李治的心,不惜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后来事情败露,被李治发现了。巫蛊这种事情,在古代是大忌中的大忌,更何况还是皇后来做。由此之后,李治对王皇后最后一点夫妻情谊也没有了,终于下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
永徽六年,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暗示之下,中书舍人李义府公开上书,要求‘废王立武’。在李义府上书之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都见风使舵,支持‘废王立武’。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已经身居中枢,但又不是顶尖老臣。那些老臣们的存在,同样挡了他们的路,所以他们也乐得借此打压一下老臣党,提升自己的地位。
原本后宫内斗的帝王家世,终于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朝堂党争。
这些新兴的权贵,支持废王立武;而那些老臣们,则坚决反对。一时之间,李治也不敢轻易决断。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开口,彻底改变了一切。
这个人,名叫李绩。
李绩是当时唐朝军界最高的领导之一,《隋唐演义》里面那个足智多谋的徐茂公,就是以他为原型的。当时李治询问李绩的意见之后,李绩只简单回答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管。
李绩作为大唐军方最重要的一座山头,同时又是顶级老臣。他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军界不会插手这次事件,更不会支持老臣党。这一下,李治彻底放心了。李治当即下令,以‘阴谋下毒’为名,废掉了王皇后。至于萧淑妃,因为之前支持王皇后,一起对付武则天的关系,也被李治一并打入冷宫,和王皇后一起被囚。至于两人的亲族,则直接罢官,流放岭南。
七日之后,李治又再次下诏,封武则天为皇后。
自此,武则天在后宫一家独大,王皇后和萧淑妃,则被打入了冷宫。
斩草……要除根啊!
斗争经验丰富的武则天,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会任由王皇后和萧淑妃,平安的生活在冷宫。万一李治对她们还有感情,日后旧情复燃的话,那麻烦的就是自己了。于是武则天下令,对两人杖刑一百,并砍断其手足,将两人做成人彘之后,扔到大酒瓮当中,以求所谓的‘媚骨变醉骨’。
原本在宫中权势熏天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就这样死在了宫中。
当然,对于武则天将两人做成人彘一事,历史上同样也有争议。因为按照史书记载,王、萧二人被杖刑一百,断其手足做成人彘之后,又活了好几天才死去。但从现代的医学角度来看,这根本就不可能。如果两人真的受了这种刑罚,肯定是当即毙命才对。
另外,成书较早的《旧唐书》,对于两人死因的记载为‘缢杀’,也就是被武则天给勒死了。反倒是后来成书较晚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所谓的人彘事件。后来骆宾王所做的《讨武曌檄》当中,则是说‘弑君鸠母’。其中的鸠母,后人普遍觉得是指鸠杀国母。这也就是说,在骆宾王看来,王皇后是被毒杀的。
王、萧二人,好歹也是当年李治宠爱的女人。如果武则天真的将两人做成了人彘,李治估计也会对她心存芥蒂,后来不可能那么信任她。所以,人彘事件是否存在,至今都是一个谜。
但不管怎么说,当初权势显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确实是死在了武则天的手里。如果王皇后泉下有知的话,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后悔不该把武则天拉进后宫,酿成自己最后的悲惨结局。
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头扎孝带,饿得浑身浮肿、脚步虚浮,两眼哭得通红,同样虚弱的二哥紧紧拉住他的手说:重八,无论如何咱要活下去。老朱家的根不能断啊!
说罢,哥俩抱头哭了一场,朱元璋便抹着眼泪,背着个破布包和二哥告别了。
这一别,朱元璋就失去了二哥的消息。
【老朱家的悲惨往事】1328年,在濠州钟离的孤庄村,朱家又生下一个黑黑的男婴,这便是日后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这是老朱家的第六个孩子了,在这之前,朱家已经生了3个儿子,两个女儿了,看着襁褓里瘦弱的朱元璋,朱家夫妇喜忧参半。
因为朱家实在是太穷了,穷到饭都吃不饱,又添了一张嘴可如何是好。
当时是元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朝廷一方面,热衷于四处征战,需要大量军费开支;另一方面元朝的诸位王爷,以及贵族们,皇帝每年都要给他们巨额的赏赐,供养他们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这就又是一笔巨大的国库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宫廷浪费的钱,以及朝廷大肆建庙铺张浪费的钱。
元朝廷就像一只巨大的吞金兽,而这些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百姓手里来。于是,各种明目的苛捐杂税源源不断,这只吞金兽在猛烈搜刮着百姓。
再加上元朝廷已经完全腐化,各地方官也是占着地方不干正事,只知道刮油水,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朱家的祖上本是南京人,从朱元璋爷爷那一代起,是元初的淘金户。
所谓淘金户,是元朝的一种特殊户籍,专门负责淘金,定期定额要往朝廷上交金子。
可是本地淘不到足够的金子,完不成任务,淘金户就只能拿地里的粮食卖了钱,再买金子上交。
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没办法,朱家只好逃走了,跑到外地安家,种地为生,指望着讨一条活路。
然而,就算种地赋税还是越来越高,朱家就只能再次搬家,巴望着找到荒地开垦。辗转数次,到了朱元璋老爸这一辈,朱家搬到了濠州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凤阳。
朱元璋的爹叫朱五四,娘因为排行第二,唤作陈二娘。
这里插一句,因为元朝廷是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的,汉人算是最下层。按照统治者想法,最下层只要安分守己劳动就好了,不配拥有姓名,所以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以数字作为名字,用生日或者是父母的年龄相加。
所以,朱元璋的老爸叫朱五四,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实际就是朱八八),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
老朱家在这种大环境下生存地异常艰难,靠给地主种地为生。
当时的地主大多黑心,佃户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一年,得有六成收成全到了地主手里。
遇到年景好的时候,朱家还能勉强吃上饭,若是年景不好,吃饭都费劲。
哥哥们到了娶妻成家的年纪,朱家费了老劲,才给大哥和二哥说上了亲事,大嫂二嫂也全是同样贫苦的佃农出身,算是门当户对谁也别嫌弃谁。
可到了三哥该成家的时候,老朱家即使连佃农女儿都张罗不上了,最后只能老脸一抹,让老三做了上门女婿。
至于朱家的两个女儿,大姐嫁给了当地的王七一,二姐则嫁给了家住盱眙的李贞。
虽说日子过得苦点,可若是一直平平淡淡这样过下去,一大家人守在一处,也算是其乐融融。
然而,朱家的时运也真是不济,先是朱元璋的二嫂三嫂前后病死,后来大哥家的长子也夭折了,紧接着二哥的孩子也没了,再后来,朱元璋的二姐也病死了。
不幸的阴云笼罩着朱家。
然而,到了朱元璋17岁这年,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这一年,淮河流域闹了旱灾,一连几个月不下雨,禾苗旱死,土地干裂,眼见赋税交不上,家里也吃不上饭。
正在老百姓们发愁颗粒无收之时,又闹起蝗灾,弥天满地的蝗虫飞到了朱元璋的家乡,把田里仅剩的稀疏粟粒全都吃光。
这下可真叫是颗粒无收,大饥荒来了。
更糟的是就在饥荒不久,瘟疫又来了。
长期吃不饱饭的人,身子本来就虚得很,面对瘟疫抵抗力极差,大片大片的人染病,很快就病死。
至于老朱家,短短15天的时间里,死了3口人,朱元璋的老爸,妈妈,大哥,全都病死了。
朱元璋和二哥看着亲人倒下无能为力,只能绝望地哭泣。
然而更绝望的是,朱家是佃农,没有一分一毫地,无处安葬家人,更没有钱买地。兄弟俩去地主刘德家下跪,希望刘德能发发善心周济周济。
可这只换来刘德的一番奚落。
最后,还是同村的刘继祖看不下去,从自家田里让出来一小块,朱元璋和二哥这才有地方安葬家人。
自然,葬礼也十分寒酸,别说棺材了,连草席都没钱买,哥俩只好从家里拿了几件破衣服把家人给裹了下葬。
朱元璋做皇帝后,在《御制皇陵碑》一文中,写道: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这段话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惨状。
【为了一口饭兄弟被迫分别】安葬好了家人,这时候老朱家还剩下二哥、朱元璋,以及大嫂,大哥家的女儿和小儿子朱文正(朱文正是后改的名字),一共5口人。三哥入赘不在家,这里暂且不提。
虽然只剩下5口,可如何活命仍然是个难题。
万般无奈之下,大嫂带着孩子们投奔娘家去了,家里仅剩下朱元璋和二哥。
当时,村里人只要有点见识,有点门路的,都跑到外地谋生去了,朱元璋和二哥没啥本事,俩人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后来,实在是没吃的了,就连树皮都被剥光了。
这时候还是街坊邻居出主意,不如让朱元璋去寺里当和尚吧,不管怎样还能混口饭吃。
当时,朱家有一户邻居,是一个姓汪的寡妇带着三个儿子,家里还算富裕些。汪大娘是朱元璋的干娘,善良的汪大娘,自己掏出了养老本钱,置办了一套香烛礼物,让朱元璋拿上,好去求皇觉寺的高彬法师收下他。
因为当时的风气相当不好,官府腐败透顶,就连寺庙也沾染了这种风气,所以要想进去当和尚,还得有所表示,空手去是不行的。
就这样,朱元璋和二哥依依惜别,忍着悲痛去了皇觉寺。
二哥想的是,让朱元璋有个着落,能混口饭吃,这样只剩下自己光棍一个,随便怎样都是容易活命的。
朱元璋到了皇觉寺后,成了寺里的苦力,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资格老的全都欺负他。
所幸在寺里还能混口饱饭吃。
然而,朱元璋仅仅在寺里待了俩月,饥荒实在是太严重,寺里也扛不下去了,和尚们只能出外化缘。
说是化缘,实际上只是穿了和尚服乞讨罢了。
朱元璋的乞讨生涯整整过了4年。
4年间,朱元璋为了活命,只能各处游走,跑到远离家乡的淮西游荡,所以,四年间他和二哥断了联系,二哥不知道跑到哪里讨生活去了。
【朱元璋投军,兄弟再难相见】1348年年底,21岁的朱元璋从淮西回到了皇觉寺。
当时元朝廷的暴政已经将老百姓逼迫到绝路,农民起义陆续爆发。
一晃又过了4年,他收到发小汤和的一封信,汤和此时已经参加了红巾军,他在信里劝朱元璋来找自己,一起投军干事业。
朱元璋正在犹豫间,寺里竟有人去官府揭发他,说他和反贼串通。为了活命,朱元璋只好连夜跑了。
就在这种机缘下,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成了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兵。
朱元璋这个人,虽然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4年的闯荡经历使他见多识广,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大提高。
初入红巾军,朱元璋就表现得聪明机智,勇敢能干,郭子兴对他很是欣赏,就不断提拔他,重用他。
而朱元璋也不负所望,每次任务都完成地很出色。再加上他重情重义,同僚和下属也都十分拥戴他。
两年后,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力出众的将军,战功赫赫。
1354年,朱元璋正领兵攻打滁州,这时,四个令他意想不到的人前来投奔他。
原来,朱元璋投军并且有了出息的事儿,早就传扬了出去,朱元璋的大嫂,以及他的二姐夫李贞,全都听说了。
当时,因为是红巾军将领的亲属,大嫂和姐夫都成了元朝廷要抓捕的对象,于是大嫂和二姐夫各自带着孩子前来投奔朱元璋。
大嫂带着侄子侄女,这个侄子便是后来创造守城记录的那个朱文正;二姐夫李贞带着外甥李文忠,这个外甥便是后来备受朱元璋信任重用的那个李文忠。
亲人们相隔近十年终于再次相见,大家都感慨万分,朱元璋赶忙问起自己的二哥和三哥呢。
大嫂和二姐夫全都欲言又止,原来,朱元璋的二哥、三哥早已经死在了饥荒中。
也就是说,二哥这一脉,妻儿一家三口全都没了。
三哥也是一家子全没了。
朱元璋大为悲痛,自己才闯出点样子来,自己这一辈兄弟四个,如今只剩下自己了。
伤心过后,朱元璋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闯出个样儿来,撑起朱家。
【朱元璋坐上龙椅 大封亲人】1368年,经过十几年沙场征战、多少次死里逃生,41岁的朱元璋终于称帝,建立大明朝。
朱元璋坐上皇位后,立刻下令大肆封赏功臣,除此之外,便是那些他一直放在心里的亲人们。
当时,已经活着的亲人实在是太少了。
自己的3个哥哥,两个姐姐全都死了。
自己的外祖家,姥爷陈公一大家子也全都死了,算是绝后了
就连自己的大伯朱五一,膝下四个儿子,一家子也全都死了。
活着的就只剩下大嫂和侄女,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
不论是活着的还是已故的亲人,朱元璋全都封赏他们。
首先是按照历朝帝王的做法,追封自己的四代祖先为帝。
其次追封死去的哥哥姐姐们。
大哥改名朱兴隆,追封为南昌王。二哥改名朱兴盛,追封为盱眙王。三哥改名朱兴祖,追封为临淮王。两个姐姐追封为公主。外祖父追封为扬王。就连自己的大伯以及堂兄弟们,也都一一追封为王。剩下活着的亲人,朱元璋十分珍惜,全都给了他们富贵荣华的生活。
大嫂被封为南昌王妃,大哥大嫂的女儿被封为福成公主,享受和朱元璋女儿同等的待遇。后来更是以正牌公主的礼仪出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世的还有朱元璋的一个堂侄女,破例被封为庆阳公主。
至于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因为当年困难时,二姐二姐夫总是掏心掏肺地周济朱家,朱元璋一直感恩,他封二姐夫为恩亲侯,驸马都尉,为了方便照顾,在皇城中给他安排了一处宅子。
至于外甥李文忠,更是一直被朱元璋重用,成为朱元璋身边最为信任的谋臣、武将,官至荣禄大夫,后来还被赐姓朱。
朱元璋登基后,曾派人去老家寻找亲人的坟墓,计划将他们重新大葬。
可是由于当年下葬太过简陋,再加上多年战乱,早已经找不到父母兄长等人坟墓的具体位置了,久寻无果只能作罢。
最后,朱元璋只得就地修建了皇陵,并安排当地的乡亲们为陵户,专为朱家守陵,享受朝廷俸禄。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还亲自为皇陵写下碑文,也就是流传后世的《御制皇陵碑》,碑文非常接地气,字字泣血,非常写实地讲述了朱家几十年的血泪史。
朱元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对于自己困难时伸手帮过自己的乡亲,他都一一报答。
当初慷慨让出田地给自己安葬父母兄长的刘继祖,朱元璋登基时他已经过世了,朱元璋追封他为义惠侯,封他妻子为侯夫人,还封赏了他的后人们。
当初仗义帮助自己进皇觉寺的汪大娘,朱元璋也一直感念着她的恩情。
《御制皇陵碑》中写道: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他登基后,像对待亲妈一样照顾汪大娘,汪大娘死后,他将其牌位放入皇陵,享受皇家香火供奉。
汪大娘的儿子曹秀,朱元璋将其改名汪文,以纪念汪大娘。还特意设立了皇陵祠祭署,让汪文做署令,并且世袭。相当于给汪文以及后代安排了一个金饭碗。
《国榷》卷五中记载道:
(洪武七年六月)立皇陵祠祭署。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世袭。
【写在最后】朱元璋的二哥二嫂命短,没有等到朱元璋荣登大宝的那一天,没有享受到一天的荣华富贵,更不幸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全都夭折了,没有一个幸存。
不过,有朱元璋这么一个弟弟,死后还能被追封王爷王妃,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乾隆四十九年,时年74岁的乾隆帝收到加急文书,其长房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诞生,乾隆帝非常高兴,赐名其载锡,这也是乾隆帝的第一个元孙。
元孙,也就是玄孙,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称元孙。
载锡是乾隆帝的长子永璜的后嗣,其父亲奕纯,乃是永璜的孙辈,载锡也是乾隆帝见到的皇室之中最小一辈的后代。
奕字辈、载字辈乾隆帝都见到了,但至于溥字辈,还差一点。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享寿89岁,潜邸时期,当时18岁的弘历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永璜,不过永璜的生母富察氏出身寒微,永璜也被冷落。
虽然长寿,不过乾隆帝的子嗣也不算是多么繁盛,其膝下共有十七个皇子与十位公主,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其实并不怎么样。
子嗣繁不繁盛不好说,主要靠衬托,相对于雍正帝,乾隆帝的子嗣的确还过得去,但要是跟康熙帝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
康熙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儿子与二十个女儿,乾隆帝还不到祖父的一半。
公元1747年也就是乾隆帝37岁的时候,皇长子永璜让乾隆帝做了祖父,乾隆帝的长孙绵德降生人世,不过很尴尬,永璜在三年后离世,享年23岁。
乾隆帝非常长寿,但是他的孩子们却大多没有继承到他的这种优势特长。
乾隆帝膝下十七个皇子之中,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全都是幼年夭折没有长大。
剩下的十个人里,有六个都走在了乾隆帝的前头,而且像永璜这样英年早逝的也挺多。
到乾隆帝退位的时候,他还在世的儿子也只剩下永瑆、永璇、永琰与永璘四人。
不仅是儿子这一辈长寿得不太多,孙辈也不怎么样。
乾隆帝的儿子们都是永字辈,孙子都是绵字辈,重孙是奕字辈,乾隆帝的儿子们之中,子嗣凋零者甚多,要么就是独苗,要么就是悉数夭折。
皇四子永珹被乾隆帝过继到绝嗣的履亲王一脉,结果永珹六个儿子就活下来一个,而这独苗最后也还是绝嗣了,不得不又过继旁支继承。
由于子孙之中绝嗣的不少,所以乾隆时期,宗室之间把孩子相互过继的现象非常多。
嘉庆元年,乾隆帝在世皇孙仅有三十多人,而当年康熙帝驾崩前夕,皇孙多达九十七人。
永璜是乾隆帝的长子,而此后乾隆帝的次子早夭,三子永璋在孙辈断了后嗣,四子就是过继出去又断了嗣的永珹。
如此一来,乾隆帝剩下的皇子后代们,根本不能与永璜的后代们争“长”的次序,乾隆帝率先看到的孙辈、重孙辈、玄孙辈,定然都是出自永璜这一支。
果不其然,永璜的后代奕纯,为乾隆帝生下了长房的长子长孙长重孙长玄孙载锡,这是乾隆帝见到的自己的第四代后人,真正五世同堂。
古代四世同堂已经罕见,乾隆帝能见到载锡,真要靠他长寿。
载锡是乾隆帝后嗣之中的第一个玄孙,载锡的祖父绵德,比后来的道光帝旻宁大了整整35岁的年纪,而载锡的父亲奕纯,比咸丰帝奕詝大了整整64岁。
至于载锡,他作为长房长玄孙,比光绪帝载湉大87岁,而载锡的长子溥庆,比宣统帝溥仪大了惊人的103岁,几乎横跨了几代人。
载锡出生后还算健康,并且乾隆帝在自己88岁大寿之时为载锡赐婚,当时载锡才14岁。
当然,古人的婚配生育年龄很早,顺治帝与康熙帝都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做了父亲,所以乾隆帝也盘算着过几年就能见到溥字辈的长来孙了。
然而次年乾隆帝驾崩,而载锡是在婚后第四年有了长子溥庆,乾隆帝无缘见到溥字辈。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老梁讲怎么给宝宝起名(为什么却被武则天做成人彘)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老梁讲怎么给宝宝起名(为什么却被武则天做成人彘)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56008.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孩子乳名怎么起名好听 1、皓锦 2、慧英 3、小意 4、烜博 5、子仟 6、轶博 7、志宇 8、憬乔 9、昊宸 10、舒彤 11、松涛 12、宗睿 13、若欣 14、欣淇 15、咏锦...
2025-07-31
起名是创造的过程,父母将自己的心血灌注其中,让男孩的名字蕴含无尽的温暖。好名字的选择是父母对男孩的一种保护,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2025-07-31
二孩起名缺火怎么取名字(常用) 沐青,潇轩,赋钰,晟焜,依伶; 望博,铠闻,贝儿,奥翔,惜贝; 云菲,宇瑄,会烽,景鑫,其朴; 睿博,安楠,琦媛...
2025-07-31
每个女孩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好名字,也应该是与众不同的,让女孩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宝宝起名网“孩子乳名怎么起名好听(最新款202个)”,让您为...
2025-07-28
女孩们拥有一个好名字,就像拥有了一束温暖的阳光,在漫漫前行的路上永不孤单。一个独特而贴切的名字可以成为女孩自信心的源泉,从而助力她们在人...
2025-07-28
女孩的名字是人格的象征,父母应该为其选择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的名字。起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为女孩的成长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为您的...
2025-07-28
孩子乳名怎么起名字好听 (1)星月 (2)子懿 (3)烨森 (4)思铭 (5)静祺 (6)程朗 (7)勇铭 (8)浩文 (9)林霖 (10)汐若 (11)昊成 (12)禹丞 (13)家珍 (14)铭润 (15)若曦 (16)一瑶 ...
2025-07-28
小孩怎么起小名 1.尚一 2.姝琪 3.君弈 4.景琰 5.筱琴 6.浩轩 7.钰轩 8.涵茹 9.明亮 10.铭泽 11.栩玮 12.馨蕊 13.泽铠 14.忆夏 15.俊凯 16.善恩 17.家霖 18.笑薇 19.凯凌...
2025-07-28
每个孩子的名字都是一束光芒,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指引他们飞向太空。孩子的名字是独特的象征,选择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孩子乳名怎么起名字大...
2025-07-28
男宝宝简单又好听的名字怎么起? 01、选取简单且美观的字起名 男宝宝可以选取简单且好看美观的字起名,比如白、南、羽、之等字,都是笔画简单,书写...
2025-07-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