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起名字什么好听的名字两个字(男孩子起名字)
男孩子起名字什么好听的名字两个字 1、智德 2、月凌 3、柯豪 4、佳瑞 5、彦康 6、培煜 7、若程 8、恒毅 9、烨岚 10、宸乐 11、歆雨 12、辰浩 13、睿宏 14、晴...
2025-07-31
毕节的移民主要是明清时从中原一带迁徙来的官员、军队、商人、流民等。这些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块历史悠久而又贫瘠落后的“化外之地”,改变了千百年来人口构成的民族格局。在全省的许多交通要道关隘都出现了汉人,后来逐渐形成许多或大或小的城镇,毕节市撒拉溪镇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明清时期进入贵州的移民概况 明王朝建立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一般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比例。皆以田地肥瘠,地方缓冲为差。”从明洪武四年(公元 1372 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 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按照当时的军事编制,每卫有 5600 人,长官司为指挥使;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 1120 人,长官司为千户;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为 112 人,长官司为百户;百户所设总旗二,每个总旗下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 10 人。由于贵州是川滇咽喉,西南锁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五个千户所之外又增设外守御千户所。根《贵州省省志・军事志》记载 “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其以西的 “上六卫” (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以东的 “下六卫”(龙里、新添、平越、清平、兴隆、都匀),西北的 “西四卫”(乌撒、毕节、赤水、永宁)和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有屯兵 161588 名。”另外,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偏桥、平溪、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和天柱千户所的兵员未见计录,如果按编制计算,也应有34720 名。神宗万历年间,又在黔北遵义设立威远卫,崇祯时又设立敷勇卫,镇西卫。共有官司兵 16800 名。”三项合计明代先后进入贵州卫所官司兵总数为 213108 名。这 20 多万卫所军人实际上就是 20多万个家庭。因为明朝卫所官兵一律注入军籍,世代袭替,称为军户。为了保证军队兵源不绝,稳定官司兵安心服役,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朝中央政府规定军人携带家室,一人在军,全家随往。《大明会典》载:“有妻在籍者,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藉亲属迸去完聚。”没有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如果当时平均每户家庭以上 4 口人计算,那明朝到贵州的军事移民就有80 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其它性质的移民。 明末清初,贵州战乱,社会很不稳定,是移民的禁区。直到康熙年间才安定下来。于是又有大批移民进入贵州。第一批到来的移民是军人,他们是随吴三桂从东北和经山西、陕西和四川到达贵州的。如毕节市吴家屯 的吴氏家族,后有一支移迁至撒拉溪等地,他们都是随吴三桂平水西、乌撒时留下的。但因为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他们都不承认自己是跟随吴三桂留下的,都称自己是明代从江浙一带迁徙来的。吴三桂平水西、乌撒后,汉人猛增。据《太定府志》记载:“黔西州汉庄二百四十六,计二万八千六百六十九户,计十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五口”威宁州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南、四川”人。雍正帝改土归流后,又有大量流官及家属进入贵州。如乾隆年间就有董朱英,顺天府人,于乾隆 19 年(公元 1754)来毕节任知县。而董朱英只是当时进入贵州流官中的一员。请代移民没有明代来得猛,来得快,他们大都零星,稀散状态。断断续续的。 二、汉族移民与撒拉溪镇的形成 撒拉溪镇,位于毕节市西面,距县城 38 公里,明代设堡,名撒拉堡,请代属县之西里辖地,故名撒喇(拉)西(溪),又称撒拉溪,民国时设高溪乡。撒喇之名最早见于史册是在明代。“撒拉”是彝语的音译,其意为回民曾居住的地方。今撒拉溪镇内的一些地名,如野鸡嘎、麻花嘎、雄嘎、裸凶嘎等。“嗄”是彝语,其意为树的丫技。野鸡嘎其意就是彝族中一个以野鸡为名的家支。可以看出撒拉溪是许多彝族聚居点。据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记载彝族的先民是在汉代从云南进入贵州西部的。使当地大量的濮人迁徒和演变成其它民族。彝人的先民就成了黔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自明代以后,其居民的民族成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汉族移民逐渐增加,时代的移民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通过“调北填南”“调北征南”把大批汉人移入贵州,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仅毕节卫就有 6641 名官兵。按照明朝规定,这 6 千多名军士就是 6 千多户家庭,如果当时平均每户以4 口人计算,那么到毕节卫的军事移民就有两万多人。而毕节、乌撒等卫的屯军是跟随颖国公征云南梁王时留下来的。许多人来自同一地方,又居住在同一地方,在居住地有田舍坟地,又有学校和寺庙、祠堂。在乌撒卫(今威宁一带)置 5 个户所,分置 48 个屯,屯下设堡,总共有二百余堡。据《威宁县志》记载。“这些人都是跟随傅友德将军一起南征西平候沐英的部下。战事结束后,沐英驻守云南,世代袭职直至明朝灭亡,沐英这支回民军队则驻守威宁卫48 个屯。”在今威宁中水、牛棚一带仍有他的后裔。在毕节卫,则留 “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据 《毕节县志》记载”洪武 14年留绥远将军杨盛驻守毕节卫。而杨盛的族人主要定居在七星关以北河谷坝子地带 (今杨家湾街上),据说此地原来未定名,就因杨氏家族在此地居住过,后便取名杨家湾。另外,从今撒拉溪镇汉族大姓顾氏族谱也可以看出。《顾氏族谱》上载:“始祖成公,由前明洪武二年奉命征讨填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入黔,其后平服有功,封镇元候进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后与七星关守城将领之女韩氏结婚,为顾氏入黔始祖。顾氏主要居住在撒拉溪镇街上以北的小树林、达木桥,木瓜冲,野鸡嗄等地。 就在卫所官兵来黔屯戍的同时及以后,其它性质的外省移民也相继而至,编入匠藉的手工业者随军在卫所股役,他们与军队一起居住在屯堡。还有一些工匠被遣到贵州为官司府服役,主要集中在官司府治所。有的则为贵州开驿道,筑城堡,建军营,架桥梁,造兵器,制农具。众多的谋生机会吸引他们。他们的谋生手段以及他们的服务对象决定了他们不能定居在土著人最集中的区城。而往往依傍军事移民生活圈,如撒拉溪的徐氏、路氏。徐氏家族大部分是这一时期从四川迁徙过来。则路氏是从江西随军而来的。他们大都是匠人,会做很多工艺话。徐氏主要居位撒拉溪街以南永星村,以西的兴隆村及以北的柏山村,路氏家族则主要居住撒拉溪街上,因为他们与顾氏家族有亲属关系,理所当然受到顾氏家族关照。故顾路二氏几乎占据整条撒拉溪街。 商人的嗅觉最为敏捷的,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个移民村庄,尤其是那些贩运食盐的巨商,他们运用政府“开中”制度,不再从中原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远卫所以换以“盐引”而是直接组织移民到贵州屯种缴粮。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0)“命户部募商人于云南毕节卫纳米中盐,每米二斗给浙盐一引,三斗给川盐一引”①在今毕节市长春保镇青丰村,明代的丰乐堡,单从当地旺族卯氏宗谱来看,他们当初以祖上显赫的权贵为荣就不为奇了。其祖以贩盐入黔,募民屯垦,历经几代,家资巨重,富甲一方,成为当时毕节一带名门旺族。卯氏另有一支族人以行医为生,后移居撒拉溪卯家地。以其精湛医术在毕节一带路很有名气。撒拉溪镇的钱氏,其祖在明朝贩盐入黔,定居在撒拉溪,置地田产,为撒拉溪的最大的地主。占有撒拉溪镇大部分坝子地,其房舍今还在。有二座两重四合院,四合院傍有一座石彻碉堡,粮仓二座。解放后,一座为撒拉溪小学校舍,(现在大部已被毁),另有一座为撒拉溪公社办公地(现还在)。两座粮仓则分给穷苦志百姓(现也不存在)。而大批的移民则是因为家乡人稠地少,无地可耕,响应政府“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来到贵州的。卫所“征南”移民把他们称作 “填南”移民。平坝河谷的肥田沃土大都被军屯的移民和商人占有。土著人居住的贪瘠荒野地区他们又不愿去,而且自己势单力溥,又不敢贸然前往。因此多选择靠近屯堡的地方居住。这类移民来自不同地区,也不是聚族而迁,更不可能聚族而居。而是既有“蜀中,江右之民,也有中州流寓之孙。”总之,他们居住分散,如撒拉溪成氏,也是这时从四川迁徙而来的。他们人丁单溥,往往与大姓杂居在一起。 从这些移民定居点来看,他们以毕节为中心据点,然后在其四周分散,如毕节以北的田坝桥,以东海子街,以南朱昌,宋伍,以西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地。这些移民中,以张氏人最多,分布最广,名气也最大。张氏主要居住在毕节城区,及以西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地。而张氏在撒拉溪镇内主要分居撒拉溪街南的桥边,张官屯,碰关,白家哨,高山铺等地。据考证这些地名都是来源于明代的军事单位,因为时代军事单位有卫、所、屯(堡)、关、旗、哨、等。正是这些地方地势险要。地处交通要道上。有很大军事价值。政府才会在这些地方驻兵。而兵一担在这些地点驻扎。就会提供一些谋生的机会,这样一来,就有匠人、商人、流民向这些地方靠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汉族移民聚居点。这些据点由当初的军事中心逐渐转变为或大或小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发展为大小不一的城镇。如撒拉溪便是其中之一。 三、移民对撒拉溪等地的影响 外地移民源源不断而来,给闭塞的蛮荒之地带来先进文化。他们大都来自同一地方,又居在同一地方,想把自己从故乡带来的文化较为全面带入移居地,同居在一地,又有能力将带入移居地文化保存下去。所以他们创建书院,设立私塾。一心想把子孙培养成通文墨懂诗书的知识分子,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明万历年间,兵备道陈性学在毕节青螺山建青螺书院。乾隆年间,知县董朱英修建松山书院。与此同时,一批乡镇私塾也在乡镇兴起,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办私塾。这些书院,私塾成为传播儒家文化和思想阵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名流。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创办私塾,收人为徒,教以书礼,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当地人,他们在乡间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哪家修坟立碑,要写个碑文;过年过节,要写个对联,“家神”“土地”,亲朋友好友去世,要写个祭文。都要靠这些人。而毕节张氏,名气最大,贵州省第一名进士张谏便是毕节人,其家族在清朝就先后出现了 5 名进士。张九鹏自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其子张元履于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接着张元履的三个儿子也中进士,他们是张凤枝(乾隆六十年),张名技(嘉庆六年),张本枝(嘉庆七年)。其次为毕节路氏。路元升,字南征,清雍正中岁贡生瀛州长子,少聪敏,有志好学,尤喜诗文词赋与程朱理学。由文林郎中雍正丙午科解元。乾隆元年丙辰科成金德榜进士。其曾孙路孟逵于嘉庆十九年中进士,路孟逵的两个儿子路璋(道光十六年)路璜(道光二十五年),也中进士,路横的儿子路朝霸又于光绪二年中进士。他们虽处空乡僻壤,遵从祖训,也刻苦功能读、博览群书、一举成名,使其子孙后代在屯堡军事地位下降后仍能用知识再谋生存。而且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嘉靖) 《贵州通志》描述写时的卫人“勤于耕种,不事奢侈”其欲勤俭,耕织为出,入有富菽粟日用饶裕。”但是随着商业在边疆兴起他们也在改变。据 《毕节县志稿・凡例》《风俗》载: “毕节之民,迁自中州诸巨族,皆前指挥千百户后,渊睦成风,耕读为业,士人有祖孙父子数世青衿者,农人务本力田,有志死不入城市者,勿穆朴实,简陋异常,自开厂设局以来,百货走集,五坊杂处,欲渐华靡,不类往日矣。”② 他们对当地影响不仅在文化思想上,还有宗教信仰,民俗节日,生活习惯等,撒拉溪集镇以前以十二生肖日为期赶集。而十二生肖文化是随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带迁徙而来的。在宗教信仰和民俗节日上,如原撒拉溪镇的人是不信佛,也不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过端阳节。他们大都还停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自明代以后,他们的生活习惯逐渐开始改变,家中也开始恭奉“家神”和“土地”,还会跟汉人交易,学做经商,汉化程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据 《大明统一志》载“黔西北高寒地带的威宁、毕节自设卫所以来,民风渐变,土人以牧胡羊岁两剪其毛以为毡而资贸易。”③ 总之,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然而历史是不能模糊的。因为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任何成功者都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为此,我持着客观态度做了以上探析。然而限于本人学识有限。有很多东西值得商榷。但也为小镇建设献上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今天,撒拉溪镇已成为毕节市一个重要的集镇,不管是“征南”移民还是 “填南”移民,又或是土著人大都无本质的区别。都应为小镇建设和发展献力献策。共同建设自己家园。
按《史记·秦本纪》记载,赵国之祖为商纣王大臣飞廉。飞廉有两个儿子:恶来与季胜。恶来是商纣王的忠臣,在周武王东征之时被杀,其后人被迁至犬丘(今甘肃天水一带),在春秋时期发展成秦国。季胜则追随潮流,在这一历史大动荡时期主动投靠了周人。所以到了季胜儿子孟增之时,得到了周成王宠幸,在周王室走向了稳步上升的道路。
孟增之孙造父,因为驾驶战车技术出众,成为了周穆王的御用“车夫”(当时的称呼应该是“御戎”)。传说中周穆王得到了八匹骏马,由造父驾驶马车,四处云游天下。但后来淮夷人崛起,在徐偃王率领下向宗周镐京大举进犯,一度攻击到黄河边。此时,周穆王正在西游昆仑山,与西王母会面。听闻淮夷人作乱,周穆王命造父驾车返回,一日千里以救乱。最终,凭借造父的高超驾驶技术,周穆王及时赶回了宗周。
因为这一功劳,造父被封赵城(今山西洪洞赵城镇)。联想到飞廉就葬在霍太山,造父被封赵城很可能是他主动请求来守祖先葬地的。造父之族,从此被称为赵氏。
在周宣王时代,赵氏一族的奄父再次被王室重用为“车夫”,常年跟随周宣王南征北战。公元前789年,姜氏之戎入侵周王畿,与周王师战于千亩(此千亩应该位于宗周镐京附近)。由于临时召来的“南国之师”(来自于江汉之间的诸侯之师)水土不服,迅速被姜戎冲溃,造成了周王室军队的大溃败。王师战败,御驾亲征的周宣王也深陷乱军之中,眼看就要命丧疆场!关键时刻,西周“车神家族”的奄父充分发挥他神乎其技的驾车技术,携带周宣王逃离了战场,让周天子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
算上造父,这已是赵氏家族第二次拯救周王室了!
作为多次拯救周王室的功臣,赵氏一族在王室长期得到了重用,可赵氏后人又怎么会到晋国去呢?
《史记·赵氏家》记载,因为周幽王无道,奄父之子叔带离开了周王室投奔了晋国,跟随晋文侯。
这一记载虽然简单,但给后人留下的疑点却是不少。
首先,在当时的晋西南一带,分布着众多诸侯国。赵氏封地赵城附近,就有一著名的诸侯国——霍国。为什么叔带要投奔晋国而不是霍国?
其次,叔带投奔晋国的时间段,大致是在周幽王统治时期内。不光是赵氏,后来在晋国呼风唤雨的范氏之祖杜伯后人,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逃到了晋国。但在此时,晋文侯刚刚推翻了叔父殇叔、夺回君位,可以说是立足未稳。晋文侯究竟有何吸引人之处,值得赵氏这样的显赫家族前来投奔?
这些疑问的答案,也许与晋文侯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篡位,晋文侯姬仇被迫“出奔”。可史书中说晋文侯“出奔”,却并未记载他出奔到哪去了。以常理推断,晋文侯很有可能是逃到了周王畿内,向周宣王寻求帮助去了。晋殇叔自立为君,并不符合宗法制,因此晋文侯期待周王室能助他一臂之力,帮他夺回君位。
可惜的是,此时周宣王也到了晚年,年老体衰,政事多有失误,根本无暇去干涉晋国内政。晋文侯在周王室等待了四年,迟迟等不到周宣王的确切答复。公元前782年,周宣王不幸去世,也让晋文侯依靠周王室的希望化作了泡影。无依无靠的晋文侯没法,在公元前781年回到晋国,依靠自身之力杀死了殇叔,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君位!
虽然王室没帮上忙,可晋文侯这四年的时间并非没有一丝收获。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结识了范氏之祖隰叔和赵氏之祖叔带,成为了好友。就是这种相知与相识,促成了范氏与赵氏投奔到了晋国。
但在赵氏投奔晋国后,晋国也遭遇了多次内乱。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灭了西周,天下大乱。在此混乱之时,晋文侯机灵地投靠了周平王,并以拥护周平王的名义,在汾河流域大肆党同伐异,兼并了大量小国,让晋国迅速强大起来。
不幸的是,晋文侯再强大,也逃不过一死。
在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后,晋国陷入了长达六十七的曲沃与晋侯之争。赵氏投奔晋国,原本就是因为晋文侯。那么在曲沃与晋侯之争中,赵氏到底是站在哪一边呢?
赵叔带投奔晋国后,经五世而至赵夙。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决心要灭耿国、霍国、魏国,让赵夙为自己驾车,亲征这三国。由此可见,赵氏投奔晋国后,依然是以祖传技艺闯天下,替晋国国君当“车夫”。晋献公成功地灭掉这三国后,就把赵夙封到了耿地。
赵夙能被晋献公如此信任,可以推断在曲沃与晋侯的内乱中,赵氏很早就已投靠了曲沃。这在赵氏一族的发展历程中,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赵夙之后,赵氏家族又出现了另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赵衰。赵衰与赵夙,有说是兄弟,也有说是父子或祖孙。但不管是哪一种关系,赵衰都是赵氏在晋国发展史上的一重大转折点。赵衰不再是以“车夫”身份得到晋君启用,而是以谋臣身份正式踏入了晋国政坛的核心圈。赵衰长期追随晋文公,因为年龄相仿,与晋文公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晋文公回国后,因功而被晋文公提拔为卿士,奠定了赵氏一族发展壮大的最坚实基础。
赵衰的作用,不但是与晋文公关系密切。他的一生坚持与人为善,好让不争,多次辞让了国君的提拔重用,使得赵氏一族在晋国博得了极好的人缘。赵氏的好人缘,在他儿子赵盾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赵盾之所以能战胜晋文公第一谋臣狐偃之子狐射姑成为正卿,就是因为晋襄公太傅阳处父的谏言。而阳处父不但曾是赵衰部下,也是被赵衰推荐成为晋襄公太傅的。赵衰的好人缘,让他在晋国享有“冬日之日”的美誉。这种美誉,让后来成为正卿的赵盾受益良多。
赵衰与赵盾父子的强大,让赵氏迅速在晋国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此后,虽然赵氏也经历了诸如“下宫之役”的劫难,但凭借赵氏的庞大势力,赵氏最终“春风吹又生”,又跃居成为六卿之一,并最终瓜分了晋国!
赵氏一族从周王室“车夫”到参与瓜分晋国的经历,正应了陈涉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导读:传承276年的大明王朝在历史上曾经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刚明的形象闻名于世。从大明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上吊自杀结束共传承了16位帝王。南明的政权由于迅速的崩溃而没有列入明朝的帝王世系,所以说大明王朝总计也就这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背景昌平的国家重点保护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明朝帝王陵寝只有十三座。剩余的三位帝王的陵墓哪儿去了?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寝猜测末代帝王朱由检?
首先大家最先怀疑的也许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陵墓是否没有包含在内?因为朱由检在李自成攻进北京的时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布轰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经消亡了,所以崇祯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这点还这没猜对,虽然朱由检留书: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勿伤百姓一人。但是大顺王李自成还真的给朱由检做了简单的葬礼。李自成在北京东华门外设置灵棚,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装殓到棺木中停灵。还不错崇祯和皇后入殓的时候穿戴依然按照礼制,帝后分别用红、黑柳木棺材成殓。当然仅仅占据背景两个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还是开启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墓葬把崇祯夫妇葬到了墓中。虽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寝的气势非常简陋,但是确实也葬在了明皇陵当中。这就是现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迁都北京前的帝王?我们都知道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两个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才迁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洪武万岁朱元璋在位31年,死后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寝出现了-明孝陵。
这就简单了,很快我们就会梳理出大明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就立嫡长子朱标为世子作为继承人培养。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朱标自然升级为太子。朱元璋非常满意朱标这个太子,不但在培养上尽善尽美并且在婚姻、老师以及东宫配置方面做了详尽的安排:开平王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大儒宋濂是老师;开国功勋李善长、徐达、邓愈、汤和等皆任东宫之职务。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洪武二十五年年仅37岁的太子朱棣因为风寒病逝。朱元璋是个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执行者,所以他无视其他优秀皇子而选择了年轻的皇孙朱允炆作为了继承人。但是年迈的朱元璋实在没有精力来重新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7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称帝,史称建文帝。
关键人物来了,朱允炆别的咱不说就说这个削藩的政策进行的太简单粗暴。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掌握着军队和一套官僚体系确实是国家的威胁,削藩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有完整的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施,也不会掀起波澜。
但是建文帝的削藩可以说跟儿戏一样简单粗暴,周、代、岷、等诸王先后被削为庶民;湘王不堪忍受,举家自焚。这还不算完,朱允炆打算对燕王朱棣下死手。这下燕王被迫走上了靖难的道路,经过几年征战兵临南京城下。皇宫内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作为战败者的建文帝并不确定是否离世,况且也没人敢提要修建建文帝的陵墓。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成为明朝16位帝王中的第二位没有在明皇陵中安葬的帝王。
定都北京后还有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大明到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迁都北京了,所以还有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应该是在迁都后的帝王世袭里寻找。很快我们就从下图中找到了怀疑对象明景帝朱祁钰。
这位是被动仓促上位,在缓解大明王朝危机后缺乏帝王的狠辣的朱祁钰,被从蒙古返回的兄长明英宗朱祁镇篡夺皇位降级为王圈禁至死。并且以以王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为景泰陵。朱祁钰好心好意的从蒙古迎回了兄长,但是最后被夺去了皇位后降为王爷。因为朱祁钰被圈禁后很快去世,所以是以王爷的礼节下葬,所以不能进入皇陵。所以说皇权的争夺真是残酷啊,朱祁钰为自己的不够腹黑付出了代价。
小结:
综上所述,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没有陵寝;而被废除帝号的明代宗朱祁钰被废后以王爷的礼节下葬,没有资格葬入明皇陵。所以大明王朝十六位帝王中只有十三位帝王安葬在昌平区天寿山的明代帝王陵寝群中。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韩氏宝宝起名怎么样(请问吴家屯在毕节哪个县)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韩氏宝宝起名怎么样(请问吴家屯在毕节哪个县)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55535.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男孩子起名字什么好听的名字两个字 1、智德 2、月凌 3、柯豪 4、佳瑞 5、彦康 6、培煜 7、若程 8、恒毅 9、烨岚 10、宸乐 11、歆雨 12、辰浩 13、睿宏 14、晴...
2025-07-31
新生儿起名两个字 1、君宛 2、宣言 3、钰昊 4、雅萌 5、雅洁 6、呈豪 7、锦霖 8、靓琪 9、仕月 10、紫之 11、泽恺 12、子轩 13、嘉麟 14、庭文 15、淞卓 16、译...
2025-07-31
一个名字也许只是几个字母的组合,但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无限的,是父母给男孩最珍贵的礼物。通过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男孩起名单字寓意好的(常...
2025-07-31
男孩起名字好听的字有哪些呢 1.兰 2.朔 3.婕 4.乐 5.宁 6.姿 7.曦 8.德 9.佳 10.桦 11.文 12.奇 13.昕 14.华 15.泷 16.榕 17.木 18.慧 19.冰 20.凡 21.北 22.元 23.泽 24.欢 25...
2025-07-31
一个好名字既要符合文化传统,也要体现时代特色,从而才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持续传承和流传。起名不仅仅是为了符合美学和文化的要求,它更是对人...
2025-07-31
小孩起名大全免费 (1)世林 (2)紫之 (3)乐妍 (4)晨桓 (5)钦鑫 (6)翌赫 (7)栩新 (8)小轩 (9)家旭 (10)夏钰 (11)宇晨 (12)思绮 (13)洛焱 (14)程欢 (15)蕊吉 (16)泰鸿 (17)倩雅...
2025-07-31
免费起名100分 (1)承熙 (2)梓语 (3)钥祺 (4)骐恺 (5)俊雨 (6)雅诗 (7)颢澜 (8)新怡 (9)成煊 (10)嘉豪 (11)艺书 (12)康禹 (13)牧泽 (14)祺馨 (15)志宗 (16)恒予 (17)瑾程 (18)世...
2025-07-31
男宝宝起名小名 1、郁锦 2、梓怡 3、雷鸣 4、依宸 5、恩忻 6、梓芳 7、欣蕊 8、嘉睿 9、雅可 10、思然 11、雪晨 12、梓琪 13、子睿 14、智宇 15、文昊 16、宗瀚...
2025-07-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