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虎宝宝怎么起名魏姓男孩(姓王的人祖先来自哪里)

虎宝宝怎么起名魏姓男孩(姓王的人祖先来自哪里)

发布于:2023-04-10 15:32:41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从人口数量上看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王姓人口约9500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相当于每14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姓王的,实在是一个超级大姓。

因为王姓人口多,分布广,历史悠久,故而来源复杂,王氏起源竟有七种之多:

1、源于姬姓

周灵王的太子名叫姬晋,因直言劝谏惹怒周灵王被贬为庶人,于是姬晋迁到琅琊(位于山东)定居。姬晋虽贬为庶人,但到底是王族出身,琅琊百姓称其族为“王家”,于是姬晋的后人干脆姓王。姬晋是王姓的得姓始祖。

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的弟弟姬高,被封于毕地(今陕西咸阳西北),被尊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到晋国,被封于魏,魏文侯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后来秦国灭魏,魏昭王之孙卑子逃到山东,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封卑子为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侯。毕、魏、晋、兰陵等地这一脉传下来的人都是王族,因此其后代均姓王。

2、源于妫姓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帝王虞舜(妫姓)的一部分后人,迁居到北海、陈留等地,因为是帝王的后代,因此姓王。

3、源于子姓

商纣王昏庸无道,商王太丁之子,商纣王的叔父比干(子姓)多次劝谏,被商纣王杀害,葬在朝歌附近。比干的子孙世代为其守陵,因比干出身王族,后代便姓王。

4、源于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成为齐国君主,因为齐国君主之前姓姜,因此称“田氏代齐”。后来齐国被秦国灭亡,田氏王族贬为庶民。一部分田氏子孙为纪念其王族身份,于是姓王。

5、源于少数民族(王族)

《通志·氏族略》记载:(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这说的是历史上外族王族,如高丽(朝鲜)开国之君王建;西魏可频氏的王雄;钳耳氏的王季。

6、源于赐姓

王莽篡汉时,燕太子丹的玄孙名叫嘉,嘉上献符命,王莽龙颜大悦,赐国姓王。

7、源于改姓

隋朝的王世充本来姓支,西域人,到中原后改姓王,可能是他认为要统治天下首先需要一个好的姓氏吧;五代的王保义,本来叫刘去非,改名王保义,后代皆姓王;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姓完颜、耶律的人,改姓王。

那么皇宫中妃嫔和宫女们的下场都怎么样了?

李自成大军还未冲进皇宫,大明皇宫内就已经血流遍地了,崇祯帝皇宫中的妃嫔和宫女们的下场真是太惨了!那段历史不堪回首。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上午,紫禁城狂风暴雨不见天日,午时,李自成大军继续攻打紫禁城外城,守城的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只坚持了一个钟头左右就败下阵来。太监曹化淳,一看大明大势已去,干脆打开了广宁门(彰义门,今广安门)放李自成军畅通直入,瞬间外城沦陷。

皇宫内的朱由检听到消息后,准备召集总督京营的襄城伯李国祯(口才好,军事才能真不咋地)率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护驾。可是,他已无法召用,因为此时,三大营的所有士兵早已做鸟兽散,他们一听到李自成的炮声就吓得屁滚尿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朱由检只好亲自带着太监登上紫禁城后的煤山(又称万岁山、万寿山,今景山)刺探军情,映入眼帘的尽是连天的炮火,北京城已被敌军围的水泄不通。

朱由检惊恐万状,踉踉跄跄跑下山回到乾清宫。城外的炮火早将他折磨得快疯掉了,昨天他就像个疯子一样:“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还不时地大呼:“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晚上8点左右,坐立不安的朱由检绝望地叫来妹夫巩永固、刘文炳,让他们带家丁来护驾。可是他们哪有多少家丁?!因为有祖制规定,不让他们拥有家丁。巩永固不久前还劝崇祯帝南迁,无果。刘文炳听到召见,和母亲告别后见崇祯帝。

朱由检一见他们就问:

“二卿所集中的家丁能巷战否?”

刘文炳对崇祯帝说,寡不敌众,按祖制不得拥有家丁。崇祯帝惊惶不知所措。

二人说:“臣等各带数骑,誓死御贼。”

崇祯帝说:“如此何济?”

随后哭泣说:“朕志决矣!”

巩永固说:“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

君臣相拥而泣,左右低头不忍视。

崇祯帝说:“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刘文炳、巩永固说:“万一都城不守,皇上当焚宗庙三殿,臣等望三殿火起,臣家即自焚,从皇上于鼎湖矣!”

崇祯帝点头,君臣告别。

巩永固直奔崇文门。不一会儿,义军入城,巩永固、刘文炳进行抵抗,杀了数十人,强弱悬殊不能再战,只好各自赶紧归家,准备与家人一块殉国。

许多文武大臣对李自成军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一些逃不掉的就奴颜婢膝地投降了。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慌忙给三位皇子安排后路,他让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带着三名皇子(太子、定王、永王)出宫逃命,希望以后有光复大明的一天。

然后崇祯开始安排自己的后宫。

因崇祯帝的整个身心都在朝政上,他的后妃比较少,一生共有12个妻妾,其中有10位后妃,2位选侍。

分别为:皇后周氏、恭淑皇贵妃田秀英、袁贵妃、沈妃,2个王氏妃,方妃、卢妃、陈妃、尤妃;范选侍、薛选侍。

崇祯帝一共有6个女儿,早夭了4个。李自成攻城时,还有2个活着,分别为:长平公主朱媺娖,昭仁公主朱氏。

在崇祯帝的所有妻妾中,他最宠爱的是田贵妃。田贵妃,身材苗条,多才多艺,性格有些内向。她为崇祯帝生了4个儿子: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可惜只有四皇子永王慈炤活了下来,其他皆早夭。田贵妃难忍丧子之痛,悲伤过度于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薨世。

沈妃、方妃和2个王氏妃4人在历史上找不到任何消息;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入宫的卢妃,忍受不了崇祯帝对其的冷淡,不知何时下落不明;

在承华宫居住的陈妃,崇祯帝好多年都未临幸过她,对崇祯帝来说属于可有可无般的存在,何时消失得没人知道;

崇祯帝的2个选侍都曾向田贵妃学过琴,全部下落不明。

崇祯帝皇后、嫔妃和女儿们的结局:

李自成攻陷城门的那天晚上,崇祯帝招来周皇后与所有嫔妃,进行了一场最后的晚宴。这应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一场宴会。

熟读史书的朱由检明白,一旦亡国,新的朝廷一般都会对前朝皇室下毒手,女人被赐给手下将领受辱或沦为官妓、女奴,男性会被侮辱致死或残杀斩草除根。

北宋灭亡时的“靖康之耻”历历在目,金人绑走徽、钦二宗,以及后宫的皇后,妃嫔,受尽凌辱。

而在李自成攻占西安后,内阁首辅陈演、吏部尚书李遇知曾对崇祯帝说过这样的话:“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

每每想到这些,他就胆战心惊。面对自己的后宫女人,她们一个个玉叶金柯,他不敢想象李自成闯进皇宫后会是怎样的情景,他要维护一个帝王最后的尊严。

故而,崇祯帝要求她们所有人自尽殉国!

他先是痛哭流涕地对周皇后说:

“如今大势已去,国之将亡,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

周皇后出身贫寒,她美丽端庄,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天香。文献记载:“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 “烈皇后圣质端凝”。她貌美且仁心贤德,掌管后宫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在崇祯帝背后默默支持,崇祯帝很看重她,与她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 她为崇祯帝生了三个儿子:悼太子朱慈烺、怀隐王朱慈烜(早夭)、定哀王朱慈炯;

周皇后

两个女儿:坤仪公主(早夭)、长平公主朱媺娖。

周皇后听了崇祯帝的话,跪地向崇祯告别,她哭着说:

“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话完,就毅然决然地接过白绫,转身进坤宁宫悬梁自尽了,年仅33岁。崇祯帝涕泪横流,泣不成声,周皇后之前曾暗示他南迁,他不听从,估计现在后悔的要肝肠寸断了。周皇后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亦称“孝节烈皇后”。

接着,崇祯帝令袁贵妃自尽。他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

袁贵妃跪地,哭着拜别。

袁贵妃是崇祯潜邸侍妾,为人谦和恭敬,人际关系很好。她对崇祯帝和周后都毕恭毕敬,和田贵妃之间关系也很融洽。心灵手巧,会一门独特的手艺——剪窗花。崇祯帝对她的宠爱仅次于田贵妃,她为崇祯帝生了一女儿。

听到崇祯帝的旨意后,袁贵妃立刻回到自己所住的翊坤宫,悬梁自尽。在悬梁时,由于太胖使绳带断裂,袁贵妃跌落在地昏死过去,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

崇祯帝见她活了过来,拔剑对她乱砍了几剑,袁贵妃倒在血泊中又昏死过去,崇祯帝以为她死了,没有再砍。

接着崇祯帝又砍死了自己亲近过的妃嫔数人(很可能是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那些嫔妃),后来袁贵妃苏醒过来,其实她没有伤中要害,只是肩膀被砍伤了。袁贵妃命大,服侍她的一名宫女看她还有鼻息,就将她救活,乔装打扮成下人的模样,逃出皇宫,存活下来。

朱由检砍伤袁贵妃后,完全失去理智,他披头散发,手持带血的宝剑,刺死了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又指向15岁的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便跪在崇祯面前拉着他的衣服哭泣,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向爱她的父皇竟要亲手砍死她。看着女儿惊恐的双眼,听着她悲哀的哭声,崇祯经历着人世间最大的人伦之痛,他撕心裂肺吼叫道:“汝何故生在帝王家?!”

他闭上眼,双手颤抖,狠心朝长平公主猛挥一剑,公主侧身躲闪,被一剑砍断左臂,她立刻昏死在血泊里。崇祯浑身瘫软,没有勇气、也没有力气再给女儿补剑。

本来,崇祯帝已将长平公主许配给都尉周显(又称周世显),正准备婚事,因着李自成大军逼近,婚事耽搁了。长平公主被砍断手臂昏死过去,昭仁公主当场被刺死亡。

接着,崇祯帝又让前朝皇后——懿安皇后张嫣也自缢殉国,张嫣皇后殉国前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就自缢了,死时年仅38岁。

这时,农民军胜利的欢呼声越来越近,已经逼近皇宫。朱由检召见太监王承恩议事,与他饮酒商议怎么出逃。

到了三更时分,王承恩带着朱由检来到他的住处,让他换上大帽及宦官的衣服,手持三眼铳,带着临时召集的数百名(一说数十)太监先后到朝阳门(齐化门)、崇文门、正阳门突围,结果失败而返,朱由检换回了衣服。

到了五更,朱由检亲自撞钟召集文武百官,但无一人入朝。到了绝路的朱由检一路狂奔登上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王承恩则伴随他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

清兵入关后,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招安天下,对崇祯帝幸存的遗孀,赐居所膳养,袁贵妃就是其中一个。

“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明史》)。”

袁贵妃被清廷赡养终老,顺治帝下旨把她安葬在田贵妃寝园。

妃子尤氏,也是命大活了下来,被清廷赡养,她活到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朝按照惯例办理了她的葬礼。

长平公主虽然身受重伤,却大难不死,后来被宫人救走了,清军入关后,很快找到了她。清朝对前朝遗孀和前朝遗孤,赡养优待。顺治二年(1645年),长平公主曾上书顺治帝要求出家,顺治帝没有同意,而是将她赐婚嫁给早年崇祯帝亲选的驸马周显。

两人婚后恩爱,公主爱诗文,擅长针黹、烹饪,和丈夫过了一段平凡的日子,因身体受到过重创,加上思念父母,抑郁成疾,在顺治三年(1646年)去世,怀着身孕。葬于广宁门(亦称彰义门)外周氏宅旁。

《长平公主诔》: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上不许,诏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剑是合。土田邸第,金钱牛车,赐予有加,称备物焉。嗟夫!乘凰扇引,定情于改朔之朝。金犊车来,降礼于故侯之第。人非鹤市,慨紫玉之重生,镜异鸾台,看乐昌之再合。

崇祯帝后宫宫女的结局:

面对亡国之祸,为不受辱,为尊严,为守节,皇宫中200多个宫女太监跳河的跳河,投井的投井,崇祯的20多个忠心的文臣自杀殉国。他的妹夫巩永固自杀殉国,表亲刘文炳全家老少42人全部殉国。

而许多投降大顺军的官僚则遭了殃,大顺军逮捕并处决了五百余名,成立“比饷镇抚司”,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赃银,叫做“输银助饷”,被摧残致死者不可胜数。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在皇宫中遇到宫女窦氏,封她为窦妃。

《甲申传信录》卷六记载:“闯入京城后,即点裁缝戏子。宫人有窦氏者,甚宠之,号曰窦妃。”

李自成还将宫女赐给他的手下,李自成手下还将明朝百官的住宅和家眷占为己有,对他们肆意侮辱打骂,例如,刘宗敏占据了都督田弘遇的住宅,谷可成占据了万驸马的住宅。

刘宗敏暴虐非常贪得无厌,他直接从宫中掠走了数十位宫女,对她们凌辱,有些被逼的投湖自尽。

《平寇志》载,在李自成大军进入京师后,安福胡同一晚上就有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其中有多次受辱致死的,也有普通士兵行凶怕被将领责怪所以将其杀死抛尸的,城内号哭声不止,犹如人间炼狱。早知如此,还不如体面殉国。

总结:

崇祯帝的妻妾们,这些柔弱的女子在崇祯帝的带领下,活出了最后的坚强和勇气,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敌人做出了最后的抗争。

可叹,崇祯帝继位后勤勤恳恳,日夜操劳,30多岁已满头白发。他把自己塑造成文武双全的皇帝,可他尽管为大明王朝操碎了心,他不同于其他亡国之君,崇祯帝一生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不断努力,最终也无法改变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落得国破家亡,自挂眉山的结局。

崇祯帝又是一位有节气的皇帝,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并派出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申芝秀来与朱由检谈条件,提出: “割地讲和”,让李自成在西北割据称王,犒饷银百万两,可协助平定其他起义军及辽东清军,但不朝觐;另一说是要朱由检逊位给李自成”,被崇祯帝严词拒绝。他坚持明朝的立国宗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宁愿带着他的妻妾们和忠心的臣子们誓死也要守节。

和魏姓有关联的姓氏?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源于氐族,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到洛阳后,向百姓征重税,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但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钜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钜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堂号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为望,故也以"钜鹿"为其堂号。

宗祠楹联

魏氏宗祠

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魏相,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图像被绘于麒麟阁。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魏绛,即魏庄子。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窃取魏国虎符救赵。

誓成宅相;绰有祖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晋人魏绛。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信陵世泽;明鉴家声。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战国魏人魏无忌。下联指唐朝魏徽。

穰侯家跻四贵;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战国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魏冉,号穰侯。曾四登相位。下联指北齐魏收。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称政谱,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宋朝厌兀进士魏子翁。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通经致用,拜夷为师。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清朝道光进士魏源。博学,与龚自珍齐名。有《曾子章句》等。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东汉任城人魏应,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学者魏了翁,西父忧时,曾大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反对佛家、老子的"无欲"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族谱文献

名称 编辑 出版时间 册数 收藏地点

河北冀县魏氏家谱 (民国)魏文忠、魏文厚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华中工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丰县绍继堂魏氏族谱 (清)魏东一 1963年抄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 四卷 江苏省丰县顺河乡黄庄村苏庄

江苏泗阳魏氏宗谱 魏其礼 四卷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地区 排字

魏氏统一字辈 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成都新都 祖德开鸿儒光宗绍盛图大廷登国彦永世启新模

四川宜宾江安 世登文朝正邦家

历史遗存

魏氏庄园--清代城堡式庄园

山东魏氏庄园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村,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据考证,该庄园主人魏肇庆是清朝户部郎中魏毓炳的四世孙。仅存10个院落、60余间房屋的庄园仍占地近2.8万平方米,可以想像当年是何等的盛况。院内有两眼砖砌水井,地窖可储备大量物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采用暗道化。相传,城堡既使在无任何生活资料外援的情况下,其中居住的人仍可生活三年。整个庄园最大的特色是将城垣建筑用于民宅,几经战乱,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包括城垣、住宅、广场、祠堂、花园等。

姓氏图腾

"魏"字右边为鬼,与鬼神有关联:古代西北一些氏族,喜欢让一群巫女头顶禾草扎成的高帽,在神位前跳舞,祈祷五谷丰登,这种让部落人都参与的舞蹈祭神习俗称为魏,巫女所戴头饰也称魏,擅长此技的人群以魏为氏族名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虎宝宝怎么起名魏姓男孩(姓王的人祖先来自哪里)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虎宝宝怎么起名魏姓男孩(姓王的人祖先来自哪里)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54986.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