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姓韩的男宝宝怎么起名(谁知道关于蒲松龄的轶事)

姓韩的男宝宝怎么起名(谁知道关于蒲松龄的轶事)

发布于:2023-04-10 14:24:28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聊聊我与蒲松龄故居及蒲学研究、宣传的缘分。

第一次参观蒲松龄故居是1979年,当时故居还是村里的仓库,放着农具,正房“聊斋”已经年久失修漏雨了。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这期间,我与纪念馆长鲁童先生合作《山东风物志》等书籍上发表介绍蒲松龄及纪念馆的文章。我还组织改编了一批《聊斋故事连环画》,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由我改编的《王六郎》,印数达百万,发行到许多国家;至今四十年过去了,还镶嵌在镜框内悬挂在蒲松龄故居著作展室内。我曾陪同北京、上海、广东及山东等省市出版社负责人多次参观蒲松龄故居。

沈雁冰(茅盾)先生为蒲松龄墓园等多幅题款题词,是我拿着原件找摄影家拍的照片;著名书画艺术家尹瘦石的蒲松龄画像等也是如此。我还陪同省有关负责人、专家观摩过一些民间收藏的蒲松龄文物。

关于蒲松龄的轶事,也是1980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作家牟仁均、杲红星等先生找到我,说从民间搜集到一些蒲松龄的轶事,问我能不能出版?我看了一下,除了有些篇章与其他名人轶事有类似的外,大部分还是符合蒲松龄的身份和经历的。并提出了组织队伍、广泛搜集、结集出版的建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去年9月,与老友王晶明先生聊起此事,他当年也曾搜集过蒲松龄轶事,在蒲松龄设帐教书的王村镇西埔村采风时,听毕怡德老人讲了蒲松龄在毕府生活的两个趣事。这两个小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今录其下,以飨读者。

《韮菜诗》

一寸两寸,

与我无份,

三寸四寸,

偶有一顿。

七寸八寸,

上顿下顿。

这是蒲松龄写的《韮菜》诗。早春,韮菜鲜嫩可口,蒲松龄吃不着,可到了夏天,顿顿是炒韮菜。

评点:有点烦啊,有点烦。

《砖吃豆腐》

一天,蒲松龄吃中午饭,菜是炒豆腐。饭后,毕府厨房佣人去拿盛菜的盘子,找来找去找不着,就问蒲松龄老先生盘子放哪了。蒲先生笑了笑,“盘子啊,盘子在砖底下。”说着,指了指地下的砖。佣人不解,”蒲先生,这是咋回事?盘子你为啥藏在砖底下?“

蒲先生又笑了,“这叫砖吃豆腐“。

评点:有点烦,还是有点烦。

姓韩的男宝宝怎么起名(谁知道关于蒲松龄的轶事)

当年盘踞在川陕边境的大土匪王三春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讲一讲《一代枭雄》当中大土匪王三春在历史上真实的情况。

王三春出生于1884年,四川巴中人。王三春是个苦命的娃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只能辍学回家种地,当起了农民。

在王三春20岁的时候,当地首富王宗林将他家的山林给强行霸占了,王三春带着母亲四处告状,但是官府早已经被王宗林买通。王三春一怒之下就找王宗林火拼,把他给打伤了。

王三春知道王宗林饶不了自己,便趁夜里去把王宗林家的一间房子给烧毁了。发泄完之后,便带着母亲去了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中,聚集了几十个流浪天下的壮汉,占山为王,当起了土匪。

大巴山这个地方属于一个四川不管、陕西也不管的地方,所以这里土匪横行,谁厉害谁就是老大。起初,王三春用木头削成刀枪剑棒当武器,后来靠打劫其他土匪得到了几只枪,王三春便开始昼伏夜出,打家劫舍。

有一次,王三春听说山下附近一个村子里有个民团,他们手里有五十杆枪,王三春十分心动,但又打不过他们。

王三春心生一计,将四周山林点燃,作为疑兵之计吓唬民团团总,然后骗人去和他们谈判,说只要缴枪投降就可以活命。民团果然上当,双方达成协议,民团成功被王三春收编。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手里有枪,啥就都有了。王三春慢慢吞并了其他土匪,成为大巴山中势力最大的土匪头目。王三春在大巴山建立营寨,扩充仓库,把抢来的粮食、财宝和女人都安置在这里。

但是土匪毕竟不是正规军,王三春的理想很远大,他希望成为宋江那样的大人物。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王三春企图吞并巴中地区的军阀郑启和,不料刚一交战,王三春的部队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而逃。

王三春通过这次交战发现,自己的队伍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素质其实都很差,在大巴山逞逞威风还行,一下山就玩不转了。于是,王三春决定继续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这一次将目光瞄准了陕南地区的镇巴县。

镇巴县这个地方虽地处边界,但防守薄弱,王三春使用计策将城门在夜晚骗开,然后带人进去抓住了镇巴县南区区长王应钦,还缴获了十几支好枪。不仅如此,王三春还在这次行动中结识了当地大土匪陈德三,并与之歃血为盟。

通过这次胜利,王三春将自己的队伍壮大到了八百多人,枪也有二百多支,其他武器无数、钱财、粮食堆积如山。

王三春决定将镇巴县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他在这里施行独裁统治,俨然把镇巴县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在经济上,王三春开设税务局收税,还建立工厂自制货币,要求当地老百姓全部使用他制造的货币进行交易;在军事上,王三春四处招兵买马,扩充兵源,还派人去外地购买枪支弹药;在政治上,不管是国民政府还是地方军阀,王三春均不受他们的指挥和节制,其态度是:可以被招安但不接受收编。

可以看出,王三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物,这一点比宋江要强。就这样,王三春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当地任何人都不敢小瞧他。并且,王三春还十分懂得判断形势,他知道国民政府的部队的实力很强大,便与之虚与委蛇,不干扰他们的行动,还适当地帮助他们。这让国民政府对他放低了戒备心,也为王三春的生存创造了空间。

1932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旅长赵寿山被蒋介石调到川陕地区进攻红军,而此时在川陕地区活动的正是红四方面军。由于赵寿山此人是位爱国将领,他因为看不惯蒋介石同胞相残,便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恰巧王三春占据的镇巴县就在赵寿山的辖区,赵寿山听说了王三春的劣迹,很是气愤,但他担心与之交火会死伤无辜,于是便派人前去招安王三春。王三春知道自己已经被国民党和共产党给都视作眼中钉,此时若不选择站队,恐怕会双方都容不下他。

于是,王三春便选择了势力更强大的赵寿山,在与之谈好条件之后,接受了赵寿山的招安。王三春随后被任命为川陕便游击司令,手下有四个团的编制,兵力达到了四千多人。

而红四方面军听说此事之后,也按捺不住,委派中共地下组织的成员陈二三前去游说王三春,试图改造王三春的部队。但是王三春意志十分坚定,最终没有同意。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一代展开军事行动,王三春担心自己受到波及,便派人与红思方面军达成“谅解”,既不交战也不言和,意思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红四方面军考虑到当时形势严峻,为了减少一个敌人,便同意了王三春的方案。

1933年冬,四川军阀刘湘受蒋介石之命对川陕地带的红军进行围剿,王三春便投靠刘湘,被任命为四川剿匪第一纵队的队长,仍保留原有的部队。

1934年4月,刘湘派王三春追击红军,在重庆冉家坝与红军交上了火。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刘湘突然带着大部队从后面杀了过来,将王三春夹在了川军和红军的中间。王三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湘是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王三春便调转枪头朝刘湘开火。红四方面军看到情况有变,便派人与王三春商议,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随后红军退出战场。而刘湘则联合驻守在当地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对王三春进行合击,王三春过不敌众,便逃到了湖北十堰的竹溪县。

王三春所部四千余人只剩下了八百余人,但是他很不甘心,于是就秘密潜回镇巴县,对当地守军进行了突然袭击,终于又夺回了镇巴县。国民政府听到消息之后,都感到焦虑不安。

1939年,蒋介石亲自下达指令,让陕西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人蒋鼎文派遣部队对王三春进行清剿。蒋鼎文自然不敢怠慢,便派遣西荆公路预备第一师师长谢辅三前去清剿。

谢辅三此人读过军校,很会带兵打仗,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后来在抗战时期做到了中将军长的位置。谢辅三吸取了之前国民革命军对王三春围剿的失败经验,决定联合周边势力,合力对王三春实施打击。

谢辅三的策略很奏效,王三春受到多方面攻击,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守,便一败再败,最后逃到秦岭北麓的太平峪,在弹尽粮绝之后方才向谢辅三投降。而王三春的表现也算是出色,虽然敌众我寡,但他仍然坚持了十个月之久。

1939年12月31日,王三春在镇巴县被公开枪决。至此,祸害大巴山区三十五年之久的王三春匪患,终于被彻底平息。

好听的名字?

表嫂怀孕时,表哥让我帮他的宝宝想名字,我做了男女宝宝两手准备。

男:马修远、马在宇、马惊帆、马名扬、马予舒、马景轩、马遇乐(寓意孩子是千里马能遇到伯乐)、马卢、马槎、马维歌、马畅

女:马畅、马悦、马姝影、马余夏、马见秋、马攸宁、马逢知(同遇伯乐之意)、马诗婵、马景歆、马景昕。

最后,他都没用,自己起了……马梓轩。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姓韩的男宝宝怎么起名(谁知道关于蒲松龄的轶事)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姓韩的男宝宝怎么起名(谁知道关于蒲松龄的轶事)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54920.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