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姓王的腊月宝宝怎么起名(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姓王的腊月宝宝怎么起名(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发布于:2023-04-04 21:54:47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简单的说,如果仔细的刨一刨祖坟,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很多的名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所导致的。中国古代的“高门望族”因为其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优势出产名人的概率相对“寒门”要高出不少,两个“名门望族”之间的联姻,又将两个家族的名人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出现了“名人”与“名人”做亲戚的现象。

下面土鳖君就给诸位看官盘几个,您绝对意想不到的名人关系。

壹丨“武林盟主”金庸的表兄妹们

金庸,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这位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作家,身后有一个庞大而显赫的家族。民国军事家蒋百里将军是金大侠的同乡,娶了金庸的堂姑母查品珍为妻,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同时她还是著名导弹专家钱学森先生的夫人。现代诗人徐志摩也是金大侠的老乡,徐诗人的堂姑母徐禄老妇人就是金大侠的母亲,所以徐诗人是金大侠的表哥。

贰丨边城走出的民国总理以及他的文豪、画家晚辈

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的湘西小城凤凰,是一处人杰地灵的边远小城。在清朝末期这里曾出了一位“神童”熊希龄。这位熊神童,15岁时就考中了秀才,22岁时便考中了举人,年仅25就进士及第,光荣的加入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行列。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熊希龄投笔从戎,到湖广总督张之洞麾下担任两湖营务处总办,随后因参加百日维新被革职查办。辛亥革命之后,熊神童出山,担任了唐绍仪内阁的财政总长,第二年就任民国总理。1914年熊希龄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其诬陷从热河行宫偷窃国宝,而被迫辞职,随后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出资建设了香山慈幼院。熊总理家里最小的弟弟名叫熊燕龄,他的夫人有个娘家外甥就是名动天下的大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同时还有个娘家侄儿就是被称为“画坛老顽童”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所以说,沈从文与黄永玉还是比较亲近的姑表兄弟。

叁丨革命先驱林觉民的“国宝”级侄女

相信很多看官都读过那篇荡气回肠的《与妻书》,这篇动人心魄的散文,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途中,给妻子陈意映写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林觉民的绝笔之作。3天之后,黄花岗起义爆发,林觉民义无反顾,慷慨赴国,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福建福州人,中国同盟会早期先驱。是一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儿”。林觉民就义之时年仅24岁,后被安葬在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

林觉民有一个堂兄名叫林长民,曾经留学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之后一直在在政界厮混,最后做到了段祺瑞的司法总长。林觉民的女儿便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徽因,他的儿女亲家便是更加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林觉民烈士就义之后,他的祖宅买给了一个叫谢銮恩的举人,谢举人的孙女就是女作家冰心先生。

肆丨清朝最后一个会元与他的“第一夫人”干妹子和将军女婿

谭延闿,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中国最后一科会试的会元,“湖湘三公子”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早年投身革命,曾出任过湖南省主席,两广督军,最后一路做到了国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被称为“民国第一完人”。

1920年,谭延闿被军阀赵恒惕从湖南赶到上海,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被陈炯明赶到上海的中山先生,随后谭延闿跟随中山先生身畔,担任广州政府的内政部长。

中山先生十分器重谭延闿,欲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小姨子宋美龄介绍给丧偶的谭延闿为妻。但谭延闿以立下不在续弦之誓,就以认了宋老夫人为干妈,辞去了这桩美意。从此谭延闿成了宋美龄的干哥哥,干兄妹二人相处的还十分融洽。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成婚,谭延闿以介绍人的身份出席婚礼。

谭延闿的小女儿谭祥深得蒋介石夫妇喜爱,干姑妈宋美龄亲手把他许配给了当时还是青年军官的陈诚。

伍丨李中堂的作家曾外孙女

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淮军首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一等肃毅侯,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人称“李中堂”。李中堂的长女小名唤作“李菊耦”,她被李鸿章亲手许配给了自己的爱徒,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清末清流派名臣张佩纶。张佩纶的儿子辈并没有多少名气,但孙子辈中却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女作家—张爱玲。

陆丨东方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的大总统公爷爷

吴健雄,人称“东方的居里夫人”的世界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日本帝国主义的掘墓人。吴健雄女士的先生名叫袁家骝,也是一位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的父亲袁克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昆曲表演艺术家和作家,与张学良、溥侗、张伯驹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当然袁克文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袁世凯家的老二,也就是说吴健雄的公爷爷就是清末民初最牛的风云人物袁大脑袋。

柒丨清末民初最强关系网织造者—孙宝琦

孙宝琦,清末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实业家。曾任清政府驻法、西、德、苏公使,顺天府尹,山东巡抚,袁世凯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后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招商局董事会会长,中法大学董事长等。

孙宝琦共娶了5个太太,共生育了24个子女,就是靠这个庞大的子女队伍,孙宝琦给自己织就了一张涵盖整个民国上流社会的关系网。

大女儿孙用慧,嫁给了“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家的败家子老四盛恩颐。

二女儿孙用智嫁给了庆亲王奕劻的五贝勒载抡,成为第一个加入满族宗室的汉人正福晋。

三女儿嫁给了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王文韶的孙子。

四女儿孙用履嫁给了清宗室,礼部侍郎爱新觉罗•宝熙。

五女儿嫁给了袁世凯家的老七袁克齐。

七女儿孙用蕃是张爱玲的继母。

三儿子孙雷生,娶了冯国璋的三女儿冯家贤。

四子孙用岱娶了盛宣怀四弟盛善怀的独生女儿盛范颐。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姓王的腊月宝宝怎么起名(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1938年2月,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从第2战区司令部领取6万元经费后,在返回途中下落不明,虽经多方调查,甚至动用当年八路军“前总三分队”进行技术侦查,但其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林彪手下“三杆枪”之一的周昆

以周昆的履历,如果能坚持到建国之后,在1955年授衔时,保底能授上将军衔,即便是大将军衔也是极有竞争力的。为什么这么讲呢?看一下在周昆失踪前的经历,就会比较了解。

周昆,原名周绪昆,190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在井冈山期间改名周昆。

1927年4月,毛泽东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而周昆就是在秋收起义时参加了革命队伍,被编入3团3营。

9月10日,时任湖南省委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到3团找团长苏先骏,但是由于证件丢失被担任警戒任务的周昆拦下,无论如何不予放行。后来团长苏先骏狠批周昆有眼不识泰山,可毛泽东反而表扬周昆警惕性很高。

在随后进行的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白沙战斗中,机智勇敢的周昆为起义军突破敌军防线立下大功,并且由于其思想上进,上过师范懂知识,深得毛泽东赞赏。

三湾改编期间,周昆由于作战勇猛、意志坚定,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被提升为排长,成为连队的骨干。

井冈山会师之后,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部队合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不久之后,林彪升任28团团长,而周昆也升任31团7连连长。

在此后的两年间,周昆先后担任第7支队(营级)长、纵队(师级)长、红34师师长。出任红34师师长是周昆第一次担任师长职务,此后他还先后担任另外5个师的师长,在我军历史上,有此经历的将领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如果不是失踪,在林彪受伤之后,周昆接任115师师长的可能性是要高于343旅的陈光。

1931年底,周昆调任红10师师长,归属林彪担任军长的红4军。此时红4军下辖的红11师师长王良、红12师师长陈光、红13师师长寻淮洲,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以致中央苏区曾流行一句话:“林彪手下三杆枪,陈光周昆和王良”。

在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中,周昆又先后担任红11师师长、红4军军长、红10师师长、红3师师长、红21师师长、红8军团军团长、红23师师长、红1军团副参谋长、红1方面军参谋长。可见,在红军时期,周昆已经跻身我军中高级将领行列。

1937年6月29日,随着红军改编工作的开展,彭德怀和任弼时向中央领导人洛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提交了关于改编后的部队旅以上干部名单:

第一师以原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十五军团为主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主任罗荣桓。下辖两个旅,第一旅旅长陈光,第二旅旅长徐海东。

第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下辖两个旅,第三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第四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

第三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倪志亮,参谋长萧劲光,政训主任王首道(或由徐向前任第三师师长,刘伯承改任总部参谋长,叶剑英任副参谋长,左权任三师副师长)。下辖两个旅,即第五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陈再道,第六旅旅长陈赓。

总部参谋长叶剑英(或者刘伯承),副参谋长左权(或者叶剑英),参谋处长周子昆,政训主任邓小平;军需处长叶季壮,副处长赵尔陆;军卫处长贺诚,副处长蒋济贤;秘书处主任舒同,军法处长杜理卿,教导主任刘亚楼,骑兵团长苏进。

1937年6月下旬周恩来上庐山谈判后,在谈到红军改编一事时,蒋介石给了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即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是东北军的,1937年春东北军整编时被蒋介石撤销。

彭德怀提交的这份大名单上,可谓是人才济济,有七位共和国元帅,即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三位大将:陈赓、徐海东、萧劲光;十位上将:萧克、周士第、甘泗淇、张宗逊、陈伯钧、王震、王宏坤、陈再道、赵尔陆、刘亚楼。

以此时周昆在八路军及我党中的地位,很难想象他竟然会为了三万元法币而放弃大好前途。

周昆去向之谜

1938年1月,周昆代表115师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的参谋长会议,八路军与会的还有总部参谋长叶剑英和参谋处长彭雪枫,由此可见时任115师参谋长的周昆,在三个主力师中的地位及能力应该是高于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和129师参谋长萧劲光。

2月初,周昆在会议结束后返回山西前线时途经临汾,与同样到达临汾的彭德怀和左权汇合。但是就在这次会面之后不久,便发生了周昆失踪事件。

据《彭德怀全传》一书中记载,周昆在此次与彭德怀会面中,除了向彭德怀报告参谋长会议的情况外,还向彭总抱怨自己的武汉之行就像个“小叫花子”,国民党军队的师级参谋长住小公馆、坐小轿车、养小老婆,而自己要做个黄包车还要找办事处要零用钱,而且还只给了两块钱,感觉非常丢脸。

谈话的结果不用猜,周昆被彭总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原本彭德怀的脾气就是火爆出了名的,再加上勤俭本身就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周昆的牢骚之言不被骂才叫奇怪。

因此便有了关于周昆下落不明最为广泛的原因,那就是在领取了115师6万元法币的经费之后,自己带着三万跑了。

其实这个被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很多漏洞,也很难自圆其说:

其一、周昆作为红军初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高级将领,各种艰难困苦、大战血战都经历过,关于他对物质生活有过高要求的记载几乎没有,还不至于因为花花世界的影响而在短时间内动摇了革命的决心。

而其到武汉参加参谋长会议之后,之所以会向彭总抱怨,是因为“见识”了国共两军将领待遇上巨大的反差。就好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蜜月期”时,我军及科研单位组织了大量考察团出国考察,在见识了西方国家先进的装备及军人待遇之后,回来进行各种对比比较在所难免,错就错在不应该向彭总这么高级别的领导去抱怨。

其二、在领到115师6万元法币经费之后,周昆将其分为两份,一份自己留着带走了,一份交给通讯员带回115师。时任115师作战科长的王秉璋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周昆的通讯员带回了三万法币及一封短信,上面写着“共领取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给警卫员带回”。

这封信内容的准确性有多高,还值得商榷。因为王秉璋在其回忆录中还记载了,在建国后国家在周昆的家乡找到了他,因为其携款潜逃回家乡后并没有做任何反革命的事情,便没有再追究。

这个说法其实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任何史料有过相似的记载。像同时期叛逃的八路军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在建国后都被扒出来枪毙,如果周昆真如王秉璋所回忆的在家乡养老,其想躲过建国后数次运动清查而不留下任何记录,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此外,王秉璋在回忆录中讲周昆领的这6万元经费是国民党最后一次拨给八路军的经费,也是与事实有所出入,国民党政府停止给八路军拨款是在1940年底,而非1938年。

至于说周昆携款跑到国外成了慈善家、带着小老婆跑到国外被人打死等说法,其实也是没有任何依据,即便当时3万法币在国内还算是不小的数额,但是跑国外去潇洒,这点钱还是经不起折腾的。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周昆拿到6万元经费这一点已经确信无疑,但是他为什么要把钱一分为二?在交给警卫员3万元时,如果他想携款潜逃,完全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写一封信告诉师里一共领了6万,直接带着3万跑了就行了。那他写下这封短信的目的,可能就是要告诉师里,一共领了6万块钱,自己带3万,另外交给警卫员3万。王秉璋所描述的短信内容“我带走了3万”和“我带3万”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意思却是大相径庭。

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么大一笔钱放在一个人身上确实很不安全,而居心叵测之人也很难想象在一个小小的警卫员身上会携带着3万巨款,即便有抢劫的可能性,其主要目标应该就是身为参谋长的周昆。

所以,周昆可以突然消失的如此彻底,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返回途中被害身亡。

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事实究竟如何,可能终将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周昆失踪的事件,留下的事实只有人找不到,钱也找不到。为了继续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最终给该事件定性为携款潜逃,开除党籍。

从古至今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

关于“王姓当中,从古至今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一起来分析分析王姓当中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

王诩

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战国时代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王贲

王贲,字典,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秦朝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之子、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又作武陵侯)。

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王符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

王朗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叔和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西省境内)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世充

(?—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万荣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滕王阁序》等。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王忠嗣

王忠嗣(705-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王巩

王巩,生卒年均不详,一般认为生于1048年,约1117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去世。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人,王旦之孙。王巩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见《四库总目》,故传于世。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旦

(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 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朝画家。赵孟頫外孙。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王廷相

(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时人称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王常月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属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

王锡爵

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

王锡阐

(1628——1682年),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

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尔烈

(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清乾隆、嘉庆年间辽宁省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

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

王正廷

王正廷(1882年~1961年),民国时期的外交官,长期在南方政府中任职,推行革命外交。他热心体育事业,并致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体育领导人之一,因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王树声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王稼祥

(1906年8月15日—1974年1月25日),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姓王的腊月宝宝怎么起名(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姓王的腊月宝宝怎么起名(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46986.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