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姓陈牛宝宝怎么起名(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姓陈牛宝宝怎么起名(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发布于:2023-03-18 15:23:34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历史上春秋霸主齐桓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的好心之举,收留了无处可逃寻求庇护的陈国公子,却为自己家族失国而埋下祸根。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之季齐国的事,史称“田陈篡齐”。同时期还发生了另外一事件,即“三家分晋”。 作为春秋时期步入战国时代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前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润物细无声,后者却是腥风血雨。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田氏取代姜齐时,齐国上下并不以为然,王公贵族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并没有发出抗议的声音。齐国的老百姓也没有任何的骚乱和暴动。一切好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自姜太公立国起,历经20世,32位国君,享国665年的齐国吕氏政权,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悄无声息地就被取代了。而这一切都要从姜齐国君齐桓公收留的齐国田氏的始祖陈完说起。

周武王灭商后,开始寻访前代帝王的后裔予以分封,找到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后,将其封在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称为陈国。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辖地大致为今天河南东部和安徽亳州一带。并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因此妫满也成为周王朝首任舜帝奉祀官。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妫姓陈氏。

春秋时期,陈国公族发生内乱。陈国第十六代国君陈宣公想废掉太子御寇,扶持自己的宠姬所生之子妫款上位,太子御寇被杀。与太子御寇交好的陈厉公之子陈完,因怕受到牵连,索性逃离陈国,投奔到齐国寻求庇护,史称“完公奔齐”。

当时的齐国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姜小白。作为陈国公子的陈完,肯定具备一定的才华,齐桓公想任他为齐国上卿。陈完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就赋予如此高的职位,势必会引起齐国公族的不满,因此婉言谢绝。最后在齐国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一职。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又赐给了他一些田庄。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田的感激,陈完将姓改为田姓。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隐姓埋名。再加上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所以陈完也就变成了田完。

田氏在齐国世袭其工正之职,直到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这一代,才开始初涉政坛,此时齐庄公为齐国国君。齐庄公四年,田桓子力排众议,断然出兵讨伐卫国和晋国,并取得了胜利。因此田桓子取得了齐庄公的宠信,齐庄公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孟姜嫁于田桓子为妻。从此,田氏开始在齐国崛起。田氏从陈完开始,历经五世,122年,才在齐国取得如此地位。

当时齐国的政治环境是公族吕氏依靠高氏和国氏两大政治家族进行统治,这两大家族和吕氏都出自齐国姜姓,是姜太公之后,属于公族旁支。高氏和国氏在齐国的发展过程中,世代为周天子所任命的齐国上卿。因此齐国逐渐形成了吕氏、高氏、国氏三家共保姜姓政权的局面。

田氏要在齐国上位,就必须要铲除掉齐国的这些豪门强族。田桓子(田无宇)在得势之后,首先联合齐国的鲍氏、栾氏、高氏共同击败了执掌国政的庆氏,使齐国进入到栾氏以及高氏掌权的时代。田氏作为新崛起的大家族,也跻身于齐国权力的中枢系统。之后田氏又利用栾氏和高氏之间的矛盾,联合鲍氏分别击败了栾氏和高氏。从此,田氏家族在齐国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齐国的这些强族大家被击败后,田氏也就开始了和齐国公族吕氏的直接较量。田氏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是施行新政,争取民心。

齐景公时,民不聊生。当时人民生活无着落,饿殍载道。而公室仓廪中的布、帛、稷、粟却多得生虫腐烂。国家遭遇灾情也不去赈济,贪图享乐。晚年的齐景公更是大造宫室,使得民众劳役不止。抗争的民众被残酷镇压并施以酷刑,许多人被砍去双脚。

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田乞)是齐国的大夫,面对当时的形势,田僖子认为机会来了,他施行私政,与齐国国君争取民心。他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即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锺)改为五进制,在给百姓开仓借粮时,他用五进制,而在收回借给百姓的粮食时,他又将五进制变成四进制。也就是说百姓借到了五斗米,最后只用还四斗米,而这些米却是齐国国君的。典型的借花献佛,用齐国国君的粮食来获取自己的政治声望。齐景公对此事并不重视,也没有加以禁止。田氏施恩德于百姓,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百姓心向田氏,归向田氏,田氏家族日益强大。

虽说齐国国君昏庸,但是齐国也不乏能臣,田氏的心思和动机就被齐国上大夫晏婴看透。齐景公九年,晏婴出使晋国,曾私下对晋国大夫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

晏婴也曾当面对齐景公说明了田氏的作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礼治国,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守其职,各守其业,大夫不得以公肥私,擅自作威作福,也不得施惠于采邑之外,行阴德,收买人心。齐景公对晏婴的主张非常赞赏,并采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发展的措施。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时已晚。

齐景公死后,齐国的国氏和高氏立齐景公的幼子公子荼继位,这引起了田僖子(田乞)的不满,因为田氏倾向于拥立公子阳生。于是田氏再次与鲍氏联合,发动政变,杀掉公子荼,国氏和高氏逃离齐国。公子阳生成为了齐悼公,齐国的政权正式由田氏家族把控。

田僖子死后,他的儿子田成子(田常)继承其位。齐国大夫鲍牧和齐悼公之间不和,田成子利用鲍氏和齐悼公之间的矛盾,趁机杀死了齐悼公,并拥立悼公的儿子壬为君,这就是齐简公。从此田氏成为齐国最大的专权世家。

齐简公任命宠臣阚止为右相,田成子为左相。阚止经常向齐简公说田氏居心叵测,必有后患,请除之。齐简公比较犹豫,错过了诛灭田氏的最好时机。

齐国的强族鲍氏和宴氏始终是田氏发展的障碍,于是田成子又发动政变,将鲍氏和宴氏两大家族彻底铲除,并顺手杀了齐简公,改立齐简公的弟弟骜即位,这就是齐平公。从田桓子事齐庄公得宠起,经过田僖子(田乞)、田成子(田常)三世,至田成子为齐简公时期齐国相国,掌握了齐国实权,历时约95年。

田氏到了田成子这一代,在齐国的地位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田氏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人丁不旺。虽说从陈完入齐起,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但人口一直很稀少。要想夺取齐国政权,必须要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所以从田成子开始,就非常重视田氏人丁的繁衍。他先是从全国挑选了100多名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充作后宫姬妾,然后让宾客侍从随意出入后宫。果然,在田恒去世前便有了70多个儿子。这些儿子中,一多半不是亲生的。

到田成子的儿子田襄子(田盘)做齐宣公相国时,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的职位都被他的这些兄弟以及田氏族人所占据。此时田氏家族的封地面积比齐国国君齐平公的领地还要大,姜齐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经过田襄子(田盘)和田庄子(田白)父子两代人的努力,齐国的吕氏公族被彻底孤立,田氏完全专事齐国国政。田庄子的孙子田和上位时,齐国国君还是齐宣公。齐宣公死后,齐康公继位。齐康公在位的第二年,周天子封三家分晋的赵、魏、韩为诸侯,这让田和看到了希望。

齐康公在位时,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被田所不齿。于是田和便把齐康公迁到一座临海的小岛上,只给他一座城做食邑,作为生活来源以及对其祖先的祭祀费用。这座小城最终也被田氏收回,齐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以度日。

田氏要想成为正式的国君,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以及天下诸侯的认可,为此田氏也做了大量的外交努力。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楚人、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目的就是求其代告周天子,承认田氏的诸侯地位。最后在魏文侯的帮助下,田和终于得到周安王册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

至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田氏执政后,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不使齐国离心,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七年后,齐康公在孤独中死去,田氏并其食邑,齐国吕氏至此绝祀。

从田襄子(田盘)成为齐宣公的相国至田和列为诸侯,田氏历经四世,历时约69年。从陈完入齐,到田氏代齐,历经十世,历时286年。田齐之后又传承了八世,历时165年,最终被秦国所灭。

儿孙自有儿孙福?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是《增广贤文》摘录二十四通俗演义中第四回《尧让舜舜让禹总为斯民》的开篇诗:“百岁光阴似水流,道高德重把名留。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在摘录时,作者作了改编。

在《增广贤文》,由《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演变而来。盛传于明朝,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改编,增补,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做过重新修订,成为正式的版本。

古代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只是在文人之间传播,影响面有限。在明朝万历年间,喜剧发展,流行广,从关汉卿的《牡丹亭》里的唱词:“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于儿孙争财产”,改编成“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增广贤文》,作为道家儿童的启蒙教育书籍,对经典语录,流传甚广,远远超过了戏剧传播。

《增广贤文》,摘录的是改编后的经典语录,历史典故,生活哲理等内容。因为它是道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书籍,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儿童诵读,背诵。在明朝,清朝,民国初年,不仅流传广,而且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增广贤文》,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而且,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虽然无从考察作者是谁,但是,对作者的传说,却是广为流传。

据说作者是一个文人,被判了死刑。在处决他以前,官员惦记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产生了怜悯之心,满足他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写下来。

他悲愤交集,一气呵成,写下了《昔时贤文》。因为这本书,官员把它交给了皇上,被皇上特赦了。

为什么要扯这么远呢?是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把它从流行的,时髦的语言区分开来。我们才能够从这句话的演变,深入浅出地理解这句话的的意义。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为什么会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

对于悠久的古代文化,外国文化,我们如何去吸收呢?鲁迅先生周树人,在《拿来主义》中,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拿过来,然后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儿孙自有儿孙福”,揭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历史发展规律。告诉人们:老一辈人,必须明白是儿孙比自己有作为,他们能够自己去创造幸福生活。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存在“儿孙不如我”的意识,强迫儿孙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束缚了儿孙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出现了生活不能够独立的巨婴。因为溺爱子女,不放心子女,形成了啃老一族的中年人。

“莫为儿孙做马牛”,理解这句话,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啦。根据这句话演变的历史,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得到不同的结局。

“莫为儿孙做马牛”,这句话的含义深刻,意味深长。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所能够做的,一般是“像马牛一样,累死累活地积累财富,而自己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另一方面,是自己人到暮年,不能够颐养天年,而是像马牛一样供儿孙驱赶。就像《伏尔加河上的前夫》,蓦然地望着远方,不知道何时才有尽头?

“儿孙自有儿孙福”,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孩子们的生活超过父母。事实胜于雄辩,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父母对子女的杞人忧天。

“莫为儿孙做马牛”,人们就难以做到了。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个人前不说人,洞口桃花也笑人”。流行的《抖音》,在自拍和拍摄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不是这句话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不管你信与不信,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重复着历史。不管你是继承的糟粕,还是发扬光大的精华,都是历史的延续。

从人们住房的变迁,就不容置疑地证明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其中就有父母的付出,积累的财富,是微不足道的,或者是适得其反的。因为他们的做法,毁掉了儿孙的创造天赋和能力。

他退休后见到下属会是什么心境?

一位曾任学校党总支书记的老同志,退休后,教师都不愿和他打招呼,打牌也没人跟他打。有一次,实在寂寞无聊,见有几个教师在打麻将,就下楼去,想看个“二层”。我们这里把打麻将的围观者称为“看二层”。他刚到麻将桌那儿。打麻将的老师见他来了,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说:今天到此为止,不打了。人都走散了,“二层”也看不成了,弄得这位老同志非常尴尬。后来再也不往人多的地方凑了。他一去,人们立即就走散了,人们为他起个外号,叫“逢人散”,他也毫无办法。在职时做事不留余地,退休后的“副作用”大得很,“为官者”应引以为戒。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姓陈牛宝宝怎么起名(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姓陈牛宝宝怎么起名(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40752.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