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侯氏宝宝起名,都说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

侯氏宝宝起名,都说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

发布于:2023-02-18 08:55:58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欢迎来到文乎文答领地 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悟空问答分享知识!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采没有名次之分,欣赏角度不同,评出来的第一名总有人不赞同。

历代才女芳名流传的有许多人,列举一二:如,班固的妹妹,为哥哥续写史书的班婕妤;被曹操接回家乡的才女蔡琰;情辞哀婉的西晋文学家左芬;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少女时代写《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等等。

尤其是宋代,涌现不少才华卓绝的女性诗词大家——李清照、琴操、严蕊、魏玩、谭意哥、聂胜琼、孙道绚、曹希蕴、吴淑姬、僧儿、阮逸、乐婉、陈凤仪、朱淑真、舒氏、淮上女、赵才卿……当然这些名字都是文史记载的,除了专业学者以外,一般都不清楚这些才女的诗词。喜欢文学的朋友可能会有所了解。

为什么女子也可以读书认字学而时习之呢?这和宋代的文化氛围和制度有关。

在宋朝那个文化开明的时代,提倡女子读书。宋代是我国文化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在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里,女子所受的教育内容也相当广泛,不止习读《孝经》《女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可专研学习。

这种风气所熏染下“三岁童子耻不知书”,女子虽然被排斥在正规官方学校教育之外,但是可以家庭教育、塾师教育、等途径认字读书,提高文化修养。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承担主要的教育子女的义务,宋代许多名臣、鸿儒文豪也多成就于母教。《宋史》中著名的“欧母画荻”,把欧阳修的母亲含辛茹苦教育孩子的故事传为美谈。如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也是知书达理的女性。

一个家庭中,母亲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女子的品德是家庭的福泽,也是社会的进步。

宋朝女性地位受程朱理学影响大吗? 有人就认为宋代女性地位在程朱理学影响下较低,其实不然,程朱理学在明清才奉为独尊思想。

朱熹在才子、诗人如过江之鲫的宋代,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而已。

尽管朱熹评价说:“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但是被后人承认的才女比比皆是。

从上面的名单里挑出来一位与李清照比肩,她就是宋代才女朱淑真。曹雪芹都认可她,我当然认可。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浙江海宁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回娘家,后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诗词多幽怨,流于感伤,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香菱初学《断肠集》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一幕经典的剧情,香菱忙完一天的活计,半夜里拿起一本《断肠集》看的入迷,孜孜不倦,心里产生一丝丝共鸣。这本《断肠集》就是朱淑真的词集,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安排香菱学李清照的《漱玉词》呢?因为香菱是学诗不是学词啊!其实呢,曹雪芹通过林黛玉口中说:学诗读王维、杜甫等,而女诗人那么多,单单选了朱淑真,足以说明曹雪芹认可朱淑真为人与才情。

《断肠集》一直陪着香菱到最后,都被她翻破了,在她离世的时候,宝玉满怀凄苦地将桌上的《断肠集》缓缓放在她胸前。香菱与朱淑真的命运都可怜凄惨,只能说情多累美人。

《断肠集》主人朱淑真

清代的陈廷焯所说:

“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他说,李清照第一,朱淑真第二,魏玩再靠后一点。

朱淑真的性情与李清照颇有几分相像。大胆开明,可爱娇媚,敢爱敢恨。她们才学也相当,命运不相同,李清照“易安”她“幽栖”,李清照嫁得心仪的夫婿,朱淑真却没有一个与之恩爱的夫君,从她的文字中表露出婚后的生活多半是在等待的孤独和伤心的眼泪中度过的。

《断肠集》展露出朱淑真的才情也记载着她心灵上的伤痕:“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肌骨大都无一把,何堪更驾许多愁”;“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文字里充斥着伤春悲秋,不为赋新词强说愁,心情幽怨,看春光秋景反而更惆怅,让读者不由的跟着蹙眉。

沈雄《古今词话》引《女红志余》描写朱淑真“每到春时,下帏趺坐,人询之,则云‘我不忍见春光也’。”也怕听秋雨,因为“点点声声总断肠”!……为什么她如此神伤肠断呢?

南宋淳熙九年(1182),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这样述说:

朱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

女子的幸福,丈夫承载一半,如果没有好的伴侣,夫妻不能恩爱白头,对于女子真是一生之不幸。如朱淑真这般挚情的女子,对美好的爱情比 常人的期许更高些,更懂得寻觅灵魂之伴侣,求之不得,哀哀怨怨,垂泪肠断。

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记朱淑真:“

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

有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爱情的婚姻更可悲,朱淑真在没有爱的世界里窒息。一个女子的才情就是她的人生情怀,赋予生活,大的方向可以家国天下,如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狭小一些就是女子小小的情感世界,朱淑真的文采斐然也是点点伤痕的记录。

四十多岁的时候,她瘗玉埋香。她的书稿诗词被父母毁之一炬了。

幸好后来有欣赏她的知音魏仲恭,收集整理编纂出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幸存下来的诗词数量,仍是唐宋以来作品较多的。她共留下了337首诗歌,33首词,《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作品的双璧。

魏仲恭在诗集序中写道:

“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他在歌女口中听到朱淑真的诗词被传唱,甚为喜爱,收集整理。才所得两三百首,流传至今。就像诗词大会中郦波老师说:“有一两个粉丝真的很重要啊!”

可是古代通讯没有发展,朱淑真的诗词是怎么传到歌女口中的呢?

古人诗词是怎么传播出去的

诗词写好了,是怎么让人看到的呢?

出诗集,一是自己出诗集;二是欣赏自己诗词的达官贵人资助;三是出版商给印刷以此牟利。

歌女传唱,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很多诗歌便通过青楼、戏院等娱乐场所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才子经常光顾那里的原因之一。

民间传播,老百姓虽然作不了诗,但却可以读诗,就如白居易、杜甫等人作品的在民间广为流传。诗词于他们是一种文化娱乐。老百姓口口相传,也可以抄录。民间的记录在流传范围上发挥作用,长久保留就需要整理编纂。

风景名胜地题诗留名,游人看到唱诵传播。

古人对诗文很崇敬的,有时甚至是崇拜,特别是那些不会写诗的人,他们是使诗歌能传播开的主力军。

如朱淑真这般的小女子的诗词怎么传播开来的呢?

女子写诗大多都是在闺阁之中写的。不似男子可以在楼台轩榭题诗,又不像现在通过网络传播。她也不像苏轼欧阳修这样名声在外的文人士大夫,当朝为官,写的诗词自然有人追捧, 有歌女传颂,有官方的搜集和编撰。

原来,民间的女子只要诗词写得好,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送给当红歌女传唱,也可以在亲朋好友之间传颂,当然写得好是客观条件。

朱淑真少女时期也曾欢乐无忧

朱淑真出身大家闺秀,从小聪明伶俐、生性警敏,才气横溢,无师自通。

王渔洋《池北偶谈》指出,朱淑真出身于官宦门第,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认为,朱淑真是大家闺秀。

而从她诗词作品中的描述中,可见其家中建有“东园”、“西园”、“西楼”、“水阁”、“桂堂”、“绿亭”等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自小聪明伶俐的她,就在这书香门第中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在她的作品中,会发现其所吸取的苏东坡诗词中的一些风格元素,加上她天生的悟性,很早就开始作诗填词。

在与家族的聚会盛宴中,在与朋友的游山玩水中,都能一逞才思。从心中流出一首首笔触细腻的小诗,少女时期已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此外,她还工书法,擅丹青,识琴谱,解音律,俨然是闺秀淑媛的典范。从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其婚前天真闲适的情态,对生活充满了极大的热爱。也可看出她小小年纪,才情初露锋芒。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犹记当年正月初六夜,家人带她出门游玩,火树银花,星桥铁索。词句清新流丽。

游“西园”时,看着蝴蝶就问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庄周之梦?可见她读书功底已到了化他人为己用的境界。再看脚下草茵如席,眼前花红似锦,在忘情快乐中月亮已升上了夜空。尽管心里催促自己该回闺房了,但自己的影子却还在月光中徘徊。夜色蒙胧的西园美景让人无比倦恋。诗中所透露的色彩与心情,辞句的轻松欢快,当是她少女时代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闲步西园里,春风明媚天。蝶疑庄叟梦,絮忆谢娘联。

踏草翠茵软,看花红锦鲜。徘徊林影下,欲去又依然。

人生在世,总有那么一段快乐时光可以值得一生回味。尽管朱淑真半生沉浸在无法排解的愁苦中,但童年生活象平常人一样充斥着童心贪婪的快活以及倍受家人爱护的幸福。《春园小宴》描述的就是和亲人们在花园中赏花观景宴饮的快活情景。

春园得对赏芳菲,步草粘鞋絮点衣。万木初阴莺百啭,千花乍坼蝶双飞。

牵情自觉诗毫健,痛饮惟忧酒力微。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晖。

渐渐地,朱淑真长大了,天真烂漫的姿容下多了分成熟之韵,情窦初萌,姻缘可期,少女情怀总是诗。她这样憧憬着: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阿谁。

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她敢于表露自己的心迹,还大胆的写出来,写的那么直白。刚刚长大学会打扮自己,就想着未来的意中人是何模样,“萧郎”是泛指情郎或者意中人。

天真烂漫的她,遇到可以为之写一万首诗的萧郎了吗?命运偏爱捉弄人,她没有嫁于一个情投意合的有情人。

南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即记载:

“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

她的父母为何没有给她择良婿,个中缘由,无从得知。 关于其丈夫,留下的记载寥寥,姓名无从查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谈不上喜欢,但是她对婚后生活还是充满热情与希望。由此也看出朱淑真的孝顺,善良。

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来,其夫君是一位读书士人。可能是南宋州学的“外舍生”,曾数次科举落第。

她作有《送人赴礼部试》一诗:

春闱报罢已三年,又向西风促去鞭。屡鼓莫嫌非作气,一飞当自卜冲天。

贾生少达终何遇,马援才高老更坚。大抵功名无早晚,平津今见起菑川。

鼓励丈夫发愤图强,不要由于应试失败而气馁,要学东汉马援六十二岁仍能率师出征,老当益壮,力争再试成功。可见,她此时对丈夫寄予的一片深情和厚望。

可能她丈夫没能在科场上取得佳绩,不过通过某种办法,也终于获得了一官半职。由于官职卑微,所以《断肠集序》有“嫁为市井民家妻”之说。

此后,朱淑真一度随丈夫游宦吴、越、楚、荆诸地。其间所作诗词,不见有对各地名胜古迹的游览吟咏,“从宦东西不自由”表达出不开心的意味,终究是因为两个人不能情投意合吧!所以才有“巧妻常伴拙夫眠”的哀叹!

朱淑真追求的多是精神上的契合与幸福,夫君不是懂她的人。他也不愿意欣赏她的多愁善感的词句。

她也曾感慨,或许也曾自省,但是多半是抗议,女子弄文 得不到夫君的理解与支持吗?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后来丈夫外出,朱淑真独留家中,多愁善感的人最怕孤独的。

其《菩萨蛮》叹道:“山亭水槲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对丈夫还是有些许思念。

更难过的是,丈夫在此时寻花问柳,讨了妾室,完全冷落了原配之妻。朱淑真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怨愤,其《愁怀》道: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为什么把两个不相爱的人连在一起。

另一首说得也同样清晰:

荷叶与荷花,红绿两相配。鸳鸯自有群,鸥鹭莫入队。

越来越感觉到所爱非人。

也很想写几封书信去规劝,其《初夏》这样说:“待封一掬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丈夫是不回心转意的了,甚至连一点慰藉之语都没有,受到丈夫的遗弃,终令朱淑真愁断肝肠,恨断肝肠!

对于这位在少女时期如此对生活充满浪漫柔情,且又“才容冠一时”“罕有比者”的大家闺秀来说,追求幸福,已不止是理想,而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信念。谁料想,婚后的生活发展到这样的结局,不啻是当头一棒。旧日美妙的梦想已成泡影,过去曾有的感情也荡然无存,婚姻如此快的走向绝望,让朱淑真猝不及防。

朱淑真在这一家庭情变中是如何应对的?

有学者认为,朱淑真赌气回到娘家,和丈夫断了音信而独守空房。

按朱淑真的性格,要爱就爱得缠绵,不爱就毅然决绝。她主动提出夫妇分离,回到临安娘家,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朱淑真虽主动摆脱了婚姻的桎梏,但她的身份毕竟是一名“弃妇”,在封建礼教和传统偏见的双重压迫下,其处境是不难想像的。这一时期的哀音怨歌,在《断肠集》中俯拾皆是。

谁伴明窗独坐,我和影儿两个。灯尽谷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发起一段“牵情于才子”的恋爱故事

一次西湖春日的诗会中,朱淑真邂逅了一位风流多才的青年诗人,相互萌生了好感,两人作诗唱酬,此后常常互送诗笺,孤灯相思。

第二年的元宵节灯会,他们又相会在一起,互相倾吐了情愫。朱淑真的诗作《元夜》,记录了这美妙的时刻: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此诗记载了朱淑真当时复杂的感受:有意外的欣喜,也有沉痛的过往,有真情的陶醉,也有清醒的担忧。

二人月下回廊,湖上泛舟,丛中赏花,篱下春愁,极尽兴然。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她就是这样豪放大胆,内心有如一团火,在激情地燃烧着,而情人间的缠绵爱恋取之无尽,甜蜜无限。

而这段恋情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并没有记载朱淑真的二次婚姻。

她又开始陷入心灵的荒原,荒原里无爱而生枯草,随风飘摇。

如《恨春》中说:

“春光正好多风雨,恩爱方深奈别离”

有时她思念太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慨: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她对爱人的思念充斥着心身,增一分喷薄而亡,少一分倾颓而坍。

可是写多少诗也无法排遣心中的嗔痴恨怨,纵使眼前景物美成诗,她也只是个无心的赏客:

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番新。

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

两人的约会和吟笺渐少,从春至秋,现实越来越沉重,这段恋情是不会有好的归宿。

果真,第三年的元宵夜,没有灯火,没有笙歌,在黑夜中只有她在流泪抽泣。

魏仲恭在序中提到:

其死也,悒悒抱恨而终”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死后之所欲不能葬骨于地下,

朱淑真应该是以“非常”的方式结束了一生,世人普遍认为是投湖。以至于找不到尸骨,不能埋葬地下。

结语:

她的诗词展现了她的才情,也是她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勇敢爱,勇敢恨,虽然孤立无依,文字中却处处显示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而在幸福中生发的幻想因为期望值太高,所以当现实击碎了那个飞入云彩之上的肥皂泡,自然万物也就成了她眼中凄迷的写照。

从朦胧憧憬“分付萧郎万首诗”的少女时代,再到“供厨不虑食无钱”的新婚初嫁,由“从宦东西不自由”的流离漂泊,到“鸥鹭鸳鸯作一池”的失望,直至最后以一曲《断肠谜》开始夫妻分居。又百转千回遇到心仪之人“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的大胆追爱,她在命运的夹缝中延续着一直未曾忘怀的珍贵情感,这 是她的生命力量,再坎坷,心底也向往炽热纯粹的爱。

她用她的诗文,将生活描绘的深刻又厚重。展示出一个细腻而狭深的女性心灵空间,这也正是朱淑真诗词真正价值之所在。

才学是天赋,追求生活的爱是天性。她的才情与秉性都值得尊重与理解。朱淑真这一辈子,柔情一生,执念一生,断肠一生,痴情一生,幻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打破命运枷锁。

她的诗词只是遣怀,她的才情是命运的附加却不是命运的补偿,无意留名千古,只想有一个爱人的怀抱,因为她只是一个爱写诗词的小女子。

朱淑真一生苦楚,就苦在没有可以怜惜她的知音,短暂的一生,就正如一株肃杀秋风中努力不肯凋落的白菊花,孤傲地盛开在枝头,向往美好,展示热爱的情怀。默默地,却又充满力量,透着人性的温热。

侯氏宝宝起名,都说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

又是如何封赏自己的亲戚的呢?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族里有一个人兴起,那么其他人就都能沾点光。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是中国众多开国皇帝中最差的一个,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元末时期,百姓们民不聊生,为了改变现状,全国各地出现多股起义势力,年少的朱元璋毅然参加了红巾军,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终于登上了皇位。当上天下之主后,他又是如何对待家人的呢?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最初被官府指定为淘金户,作为惩罚,每一段时间都要上缴定量的黄金,于是从小康家庭沦落为贫困家庭。父亲朱五四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出苦力帮地主刘德种地,虽然生活很艰难,父亲还是将朱元璋兄弟姐妹几个一起拉扯长大。

朱元璋共有3位哥哥,2位姐姐,大哥名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说到这大家是不是很疑惑,为何名字这么“新颖”,里面都包含数字呢?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据史料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为元朝禁止百姓取名字,只能按照家族排行或父母年龄进行编号。

元朝时期,由于是蒙古人掌权,所以不利汉人的政策层不出穷。蒙古人不需要干活就能衣食无忧,而普通汉人辛苦劳作,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如果碰上灾荒那更是雪上加霜,全家人都得挨饿!朱元璋的父母与大哥,就是死在旱灾和虫灾中,所以朱元璋从小就极度憎恨贪官污吏,因为朝廷给的赈灾大部分都被贪污走了,真正到手的只有九牛一毛。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朱元璋不得不扛起重任,并和关系最好的二哥商量父亲下葬一事。对他们来说,就算再穷,也要让辛苦一辈子的父亲得以安息。于是两人跑到刘德家里跪求,希望能得到一块土地用于安葬,但刘德不念昔日之情,狠心地将他们赶了出去。最后还是同乡的刘继祖出手帮忙,才完成了他们兄弟两的心愿。

经历“酸甜苦辣”后,朱元璋深知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于是与哥哥、嫂子们分道扬镳,独自来到皇觉寺当上了和尚。后来因为寺庙养不起正长身体的朱元璋,于是派他外出化缘,在这几年时间里,艰难的流落生活造就了朱元璋吃苦耐劳、勇敢果断的性格。

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到了军队里人人敬之的副元帅。每当起义军胜利,其消息就会四处宣传,而朱元璋的嫂子和侄儿朱文正闻讯后,纷纷投奔于他。

本以为苦日子快要熬过头了,终于可以让自己的亲人享福了,但嫂子的一句话却带给朱元璋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告诉朱元璋:“你的哥哥们都已经去世了。”二哥同样是被饿死的,最惨的莫过于三哥朱重七了,还没娶老婆就去世了。

出于亲情,朱元璋对侄儿们倒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侄子朱文正也为他立下不少功劳,可惜后来他认为朱元璋赏罚不分,常暗中作对,被朱元璋发现后,将他进行软禁限制自由。而外甥李文忠(二姐的儿子)对朱元璋一直怀有感激之心,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直唯命是从,最后成为了明朝开国名将。

虽然兄弟都去世了,但朱元璋称帝后,依然对这三个哥哥追封为王。大哥封为南昌王、二哥封为盱眙王、三哥封为临淮王。倘若朱元璋的兄弟都活到建国,那么他们一定会享受到荣华富贵,然而这只是凭空想象罢了。

李渊与隋文帝有什么亲戚关系?

独孤

渊与杨广这两人是姨表兄弟,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两人的母亲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李渊的娘是独孤信和正房郭氏所生的四小姐,杨广的娘是独孤信和小妾崔氏所生的七姑娘叫独孤加罗,此外两家还有别的亲戚关系。历史上有三位独孤(鲜卑姓氏,后改汉字刘)皇后,北周明敬后,唐元贞后,隋文献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位三朝国丈就是西魏宰辅独孤信。

独孤信(502-557)鲜卑望族,本名如愿,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赐名为信。北周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受百姓爱戴。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其女为皇后者三位:长女嫁北周明帝(为宇文泰儿子)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为元贞皇后,有子(唐高祖);七女嫁隋文帝杨坚,为文皇后,有子(隋炀帝)。

中国的历史上,外戚世家颇多,如西汉王家,东汉粱家等,但是没有哪一个世家,比得上独孤世家(独孤氏在北周、隋、唐这接连替代的三个朝代,都是外戚)。一个家族在两个朝代都是外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三个朝代!何况这三个朝代是先后接替,而非同时并立。

抛开独孤世家,他们三朝两两间都还互有的亲戚关系,世婚制是北方民族的特点:

1.北周与隋朝。抛开独孤皇后,另外杨家是北周的外戚,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就不多说了。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北周宣帝,后来到宣帝的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外孙)即位时,杨坚就把国家给夺了,改周为隋。

2.北周与唐朝。抛开独孤皇后,另外宇文泰的长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嫁给了神武公窦毅(鲜卑人),他俩后来生了个女儿,就嫁给了李渊,后来此女被封为太穆皇后,也就是李世民的亲母。所以李家当时也是北周外戚(确切是窦家,但是后来窦家都依靠李家,也就这么看了)。

3.隋与唐朝。由于有独孤皇后的关系,李渊是杨坚的外甥,但抛开这层关系,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有女王氏乃隋炀帝的妃子,也就是说李渊的外甥女是杨广的妻子(不是正妻)。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渊和杨广应是同辈的,李渊的外甥女怎嫁杨广呢,这对北方民族来说似乎很常见,又何况皇帝娶亲了。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北魏、东西魏、燕、西凉、北齐、北周、隋等政权皆是鲜卑族的政权),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其兄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唐书》有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已杳然不知所踪。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隋唐史的施建中教授则说这个故事能载入《唐书》,恐怕是统治者为自己稳固地位而编造的传说。不过,重望族、轻寒门,是南北朝已经形成的社会风气。

隋唐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他们本身就是胡人),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汉家学者所谓历史上“五胡乱华”),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有皇室是少数民族,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如窦氏、尉迟氏、令狐氏、宇文氏、段氏等皆鲜卑姓氏)。所以李世民是鲜卑族的后裔则是可能。然而这里边有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竟然找不到出处;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然人家的后裔却不认,现在看来是否有自抬身价的嫌疑呢?史料载原山东太行山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皆是鲜卑族的汉字姓氏(鲜卑族大野部有叱李氏改汉字李氏)……李渊生于关陇且祖居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然关陇地区当时则是匈奴、突厥、鲜卑等北方民族的集聚地。我们从李渊祖父李虎之前先人的名字上来看,则明显没有汉人名字的痕迹,所以李渊的李姓应该是鲜卑大野部叱李氏的汉字姓氏的可能性大些。

这点我们从其它史料上也能得到佐证,如吕思勉《读书札记》李唐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认鲜卑血统。唐太宗时僧人法琳就讽刺李世民,对其伪造出身颇不认同。法琳说:“窃以为拓跋元魏,北代神君,达闍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输石,以绢易褛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人也。”李家本是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政权创始者)的后代,正宗的“阴山贵种”、“北代神君”苗裔,如今却冒充汉族,伪称陇西名望,是认“贼”作“父”,自降身价,不符合鲜卑“正统”。在宋代,朱熹也说唐朝皇室出身夷狄,不信仰中国文化。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有东西部之分。东部鲜卑原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部分。秦汉之际,东胡部落联盟被匈奴大单于冒顿所破后遂聚居于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右中旗西,因鲜卑人聚居而得名),后迁居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从事游牧狩猎。在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以后,东部鲜卑才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并参与反抗匈奴的斗争。东汉永元(89-105年)中,北匈奴西遁,鲜卑部落占领了蒙古沙漠以北的匈奴故地,而“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是渐盛”(《后汉书·鲜卑传》)。东汉后期,鲜卑部落大人(即部落酋长)檀石槐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兵马甚盛,南钞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三国志·魏书·鲜卑传》注引《魏书》),分成中、东、西三部。檀石槐死后,部落联盟很快瓦解。曹魏初年,原鲜卑小帅轲比能又建立一个较小的部落联盟,但亦在轲比能死后解散了。魏晋之际,东部鲜卑分成鲜卑慕容部、段部、宇文部等。慕容部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诸国。拓跋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经考古证实,今大兴安岭北段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嘎仙洞即拓跋部早期遗址。大约在东汉前期,拓跋部落南迁大泽(今呼伦贝尔湖),至诘汾为部落大人时,经“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亦进入匈奴故地。诘汾子力微率部与原为匈奴、乌丸、敕勒、柔然的诸部落错居杂处,逐渐控制了这些部落,于是“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魏书·序纪》),于是势力强盛起来。力微移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由于曹魏从这里撤消云中、定襄等郡,拓跋部得以顺利发展。大概在3世纪末的时候,鲜卑族占领平城(大同),并在此建都。永嘉四年(310),西晋封力微孙猗卢为代公,建兴二年(314),进代王。猗卢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为南部,其疆域大约跨有今内蒙古中南部与山西北部。前秦建元十二年(376),苻坚出兵灭代,代亡。太初元年(386)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称登国元年,是为北魏(拓跋部於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馀年)然后是东魏西魏以后的政权更迭。此外,拓跋部在南迁时分出一支进入河西地区,活动于今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称河西鲜卑,以秃发为姓,秃发即拓跋的同音异译,后建立南凉国。还有一支进入陇右称陇西鲜卑,其乞伏氏建立西秦国。后拓跋氏建立的西夏被蒙古灭国……

先秦至隋唐至西夏,鲜卑族及其后人的政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叱诧绵延千年,进入中原的鲜卑慢慢主动汉化(先后有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吐谷浑鲜卑等等),而留在东北原籍的鲜卑人就是现在分布在东北、西北的锡伯族人。俄语把西伯利亚叫Siberia,称锡伯为Sibe,显然西伯利亚就是鲜卑族人居住的地方。还有两个地方明确有锡伯族人,一个就是4世纪时随拓跋鲜卑远征的鲜卑族吐浑部落,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在凉州、祁连山一带和浩门河流域及河湟地区居住的土族,这些人也是鲜卑族的后裔;另一个就是分布在俄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鲜卑族人。可见,鲜卑族现在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民族(部分居住在俄国的西伯利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及西北地区、还有中原地区主动汉化的鲜卑后人)。

现居中原地区鲜卑人的汉字姓氏有:元氏(拓跋、是云氏)、刘氏(独孤氏)、长孙氏(拓跋氏)、胡氏(拓跋、纥骨氏)、穆氏(丘穆陵氏)、罗氏(叱罗氏)、鹿氏(阿鹿桓氏)、骆氏(他骆拔氏)、薄氏(薄奚氏)、侯氏(胡古口引氏)、娄氏(匹娄氏)、单氏(阿单、渴单氏)、扈氏(扈地于氏)、宿氏(宿六斤氏)、窦氏(纥豆陵氏)、狄氏(库狄氏)、柯氏(柯拔氏)、潘氏(破多罗氏)、薛氏(叱干氏)、俟氏(俟奴氏)、展氏(辗迟氏)、綦氏(其连氏)、杜氏(独孤浑氏)、兰氏(乌洛兰氏)、库氏(库褥官氏)、寇氏(若口引氏)、尉氏(尉迟氏)、迟氏(尉迟氏)、奚氏(拓跋、达奚氏)、丘氏(拓跋、丘敦氏)、连氏(是连氏)、石氏(嗢石兰氏)、邗氏(馥邗氏)、狼氏(叱奴氏)、李氏(叱李氏)、陈氏(侯莫陈氏)、乙氏(乙弗氏)、令狐氏、车氏(拓跋、车焜氏)、慕容氏、慕氏(慕容氏)、宇文氏、宇氏(宇文氏)等百多姓氏。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侯氏宝宝起名,都说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侯氏宝宝起名,都说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22267.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 男孩子起名字什么好听的名字两个字(男孩子起名字)

    男孩子起名字什么好听的名字两个字(男孩子起名字)

    男孩子起名字什么好听的名字两个字 1、智德 2、月凌 3、柯豪 4、佳瑞 5、彦康 6、培煜 7、若程 8、恒毅 9、烨岚 10、宸乐 11、歆雨 12、辰浩 13、睿宏 14、晴...

    2025-07-31

  • 新生儿起名两个字(新生儿起名)

    新生儿起名两个字(新生儿起名)

    新生儿起名两个字 1、君宛 2、宣言 3、钰昊 4、雅萌 5、雅洁 6、呈豪 7、锦霖 8、靓琪 9、仕月 10、紫之 11、泽恺 12、子轩 13、嘉麟 14、庭文 15、淞卓 16、译...

    2025-07-31

  • 男孩起名单字寓意好的(男宝宝起名单字)

    男孩起名单字寓意好的(男宝宝起名单字)

    一个名字也许只是几个字母的组合,但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无限的,是父母给男孩最珍贵的礼物。通过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男孩起名单字寓意好的(常...

    2025-07-31

  • 男孩起名字好听的字有哪些呢(男宝宝起名一个字)

    男孩起名字好听的字有哪些呢(男宝宝起名一个字)

    男孩起名字好听的字有哪些呢 1.兰 2.朔 3.婕 4.乐 5.宁 6.姿 7.曦 8.德 9.佳 10.桦 11.文 12.奇 13.昕 14.华 15.泷 16.榕 17.木 18.慧 19.冰 20.凡 21.北 22.元 23.泽 24.欢 25...

    2025-07-31

  • 女孩起名字常用的字有哪些名字大全349个(起名单字)

    女孩起名字常用的字有哪些名字大全349个(起名单字)

    一个好名字既要符合文化传统,也要体现时代特色,从而才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持续传承和流传。起名不仅仅是为了符合美学和文化的要求,它更是对人...

    2025-07-31

  • 小孩起名大全免费(男孩取名字)

    小孩起名大全免费(男孩取名字)

    小孩起名大全免费 (1)世林 (2)紫之 (3)乐妍 (4)晨桓 (5)钦鑫 (6)翌赫 (7)栩新 (8)小轩 (9)家旭 (10)夏钰 (11)宇晨 (12)思绮 (13)洛焱 (14)程欢 (15)蕊吉 (16)泰鸿 (17)倩雅...

    2025-07-31

  • 男婴起啥小名好(新生儿起名字)

    男婴起啥小名好(新生儿起名字)

    一个充满爱意和美好的名字能够为男孩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让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和美好。很多家长为了让男孩名字简洁美好,会用谐音、造字等方式...

    2025-07-31

  • 宝宝起名字(女孩子起名)

    宝宝起名字(女孩子起名)

    每一个名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是父母心中的一抹亮色,将为女孩的成长旅程铺就一条美丽的道路。父母给女孩的名字,就是她们最初的关怀和爱护,《...

    2025-07-31

  • 免费起名100分(男孩子起名)

    免费起名100分(男孩子起名)

    免费起名100分 (1)承熙 (2)梓语 (3)钥祺 (4)骐恺 (5)俊雨 (6)雅诗 (7)颢澜 (8)新怡 (9)成煊 (10)嘉豪 (11)艺书 (12)康禹 (13)牧泽 (14)祺馨 (15)志宗 (16)恒予 (17)瑾程 (18)世...

    2025-07-31

  • 男宝宝起名小名(男孩名字大全)

    男宝宝起名小名(男孩名字大全)

    男宝宝起名小名 1、郁锦 2、梓怡 3、雷鸣 4、依宸 5、恩忻 6、梓芳 7、欣蕊 8、嘉睿 9、雅可 10、思然 11、雪晨 12、梓琪 13、子睿 14、智宇 15、文昊 16、宗瀚...

    2025-07-31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