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王姓鼠宝宝如何起名大全(西汉窦婴其人如何)

王姓鼠宝宝如何起名大全(西汉窦婴其人如何)

发布于:2023-01-31 05:38:41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窦婴是太皇太后的内侄,又兼具文才武略,本应该是窦氏最有出息的一个,却因为久居高位而得意忘形,在晚年的时候做下了一系列的糊涂事,活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窦婴的死是因为失去了太皇太后的这个靠山,在势力的权衡下落败,最后被政敌拿住了把柄,所以被处以死刑。

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内侄,窦氏一族因为窦漪房而起家,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婴从小就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读书习武,修得一身文武双全。

在汉文帝时期,窦婴得文帝重用,前往吴国做相国,一来窦婴是文帝的外戚,可以在吴王身边控制监视吴王,二来,重要官职只有在自己人手里,文帝才放心。

吴王刘濞因为嫡长子死在了太子手中,所以一直对汉朝心怀仇恨,所以总是磨刀霍霍的蠢蠢欲动,想要开战。

而窦婴是文帝的外戚,去了吴王身边,自然不受到吴王的待见,所以窦婴的工作很难展开。

窦婴在吴国几乎寸步难行,没过多久就找了个理由称病离职了。

如果是一般的人事调动,史书上会记载成因病离职,而窦婴的离职记载上面说,窦婴是称病免职。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们也可以推断的出来,免职,一定是被免职。

很有可能就是窦婴向文帝诉苦,这工作没法干了,文帝一生气就给窦婴免职了,所以史书上会记载成,称病免职。

并且在文帝之后的时期,窦婴再也没有得到文帝的任用,就说明了问题。

直到景帝继位,才重新启用了窦婴。

景帝刚刚上位,还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并不知道窦婴的能力如何,于是按照老办法,将窦婴调到眼前观察着,看窦婴的能力如何,有合适的就把窦婴安排进去。

于是,景帝封窦婴为詹事,负责处理皇宫内的内务。

詹事这个职务看似离皇帝很近,其实很难出头,因为皇宫的内务,向来是按照传统,是有规定的程序的,不可以轻易变动,也就是说即使窦婴讲这个职位做的好,皇帝也看不太出来。

窦婴只能利用各种关系手段,想尽办法在皇帝身边表现。

不久,机会就来了。

汉景帝宴请梁王帮自己,兄弟见面非常高兴,一时兴起就喝多了酒,对梁王说,你帮助我守住天下,这天下就该你我兄弟二人共享,不如我封你为皇太弟,等我百年以后传位与你。

景帝这下真的是喝多了,竟然要把皇位传给弟弟,从古至今没有这个道理,刘武与刘启其实差不了几岁,除非刘启早死,不然刘武是等不了到当皇帝的那一天的。

天子一言九鼎,即使是醉话,也有人听到了心里,窦婴听到景帝的话认为不妥,是个谏言的好机会,就当着梁王刘武的面,对汉景帝刘启说,天下没有传位给弟弟的说法,请陛下收回此话。

这时景帝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妥,就红着脸不知所措,刘武见此,马上说,陛下喝多了,不要开这样的玩笑,臣弟当不起,于是这场尴尬就这样过去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刘武在回卧室的路上就想了,我们兄弟二人都是嫡出,若是我先出生,这皇位就没有哥哥的事了,我也不必对兄长俯首称臣了,可见造化弄人。

之后,汉景帝刘启的酒后之言,也传到了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其实更偏爱小儿子,而小儿子却长期居住在遥远的梁国,母子二人经常不得相见,听到汉景帝想要封刘武为皇太弟,窦太后就动了心思。

如果刘武做了皇太弟,就可以以辅政的名义留在长安,自己就常常能见到小儿子了,这样的想法一天强过一天,于是忍不住多次向汉景帝提出立刘武为皇太弟,汉景帝刘启对此非常无奈,指的落荒而逃,躲着窦太后。

窦太后知道刘启不愿立刘武为皇太弟,非常生气,偶尔得知在刘启说完立皇太弟的时候,窦婴曾经出言阻止,于是窦太后就将怒火转移到了窦婴的身上,在不许窦婴进宫,向刘启进言。

刘启知道了窦太后下了这个诏令之后,认为窦婴因为阻拦自己的过失却因此被窦太后厌弃,对窦婴非常愧疚,于是开始重用窦婴。

就这样窦婴开始在汉景帝心里留下了一个自己人的印象。

窦婴为汉景帝说话,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虽然讨好的汉景帝,给汉景帝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得罪了窦太后,要知道窦太后才是窦家一族崛起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窦婴得罪窦太后实在得不偿失,不如放弃这次机会另寻他路。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不满晁错削藩政策,就借口说晁错是无能之臣乱出主意,此前吴王刘濞就一直蠢蠢欲动,借此事打着清君侧的借口造反。

汉景帝胆怯,先是杀了晁错,想要平息七王的怒火,没有到没起什么作用,于是决定要出兵讨伐七王。

汉朝因为多年不打仗,有些重文轻武,所以朝中并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于是汉景帝想到了文武双全的窦婴,想要任用窦婴做将军。

但是窦婴拒绝了,因为窦婴此前得罪了窦太后,所以不愿出征。于是汉景帝说,天下纷乱,你怎么能置之不理呢?强行要窦婴接任。

于是,封窦婴为大将军辅助主帅周亚夫,一起讨伐齐国叛乱诸侯。

窦婴果然不负汉景帝的期望,跟随周压夫平定了齐国,窦婴因此战功被封为魏其侯。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刘启立刘荣为太子,窦婴为太子太傅。

后来汉景帝因为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德,不堪为太子之母,未来太后,而废黜刘荣,而刘荣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窦婴不应该因为栗姬有过错而废黜太子,于是为刘荣求情,但是无果,刘荣已然被废黜了。

汉景帝因为太子之母废黜太子,其中太子刘荣无辜,汉景帝不知道吗,一定是知道的,但是汉景帝依然这么做了,就是因为汉景帝明白,太后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几乎是汉朝权力中心了。

幼子对母亲的言听计从,轻轻松松就可以影响朝政,所以太子之母一定要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不然会被佞臣利用,严重一点毁家灭国都有可能。

所以,汉景帝已经决心废黜太子刘荣了,这时候窦婴前来求情,就意味着,窦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明白汉景帝壮士断腕的良苦用心,对于老板来讲就是一位愚蠢的臣子,汉景帝对窦婴无疑是失望的。

这个道理不明白就算了,窦婴还算是一位有能力的臣子,但是之后窦婴又用行动,告诉汉景帝自己的愚蠢还不止于此。

或许是因为喜爱刘荣缘故,刘荣被废,窦婴整天郁郁寡欢,居然认为汉景帝是一位不讲道理,昏庸的天子。窦婴真的是想太多了,作为臣子,有可能遇到一位昏庸的主君,但是臣子的本分就是,辅助君王,真的没必要有太多的想法,即使君主昏庸,也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

而窦婴的脑子里只有自己的那点小恩小怨,根本不考虑大局,不得不说窦婴的格局确实是小了,加上之前推辞平定七王之乱的事,窦婴已经在汉景帝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愚蠢的印象。

之后窦婴就离职隐居起来,整日饮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眼看着窦婴一天一天颓废下去,窦婴的很多门客和朋友都来劝解窦婴回到长安好好做官,窦婴都不听。

直到高遂来劝解窦婴,窦婴才决定振奋精神,回朝廷做官。

高遂说了什么呢?为什么能去劝动窦婴?

高遂说,你意志消沉无非是因为太子刘荣被废,而刘荣被废,其实不影响你做臣子,你是窦太后的内侄,只要窦太后维护你一日,你就有出头的机会,但是你却因此自怨自艾,这不是等于在告诉天下人,当今皇帝是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不堪辅佐吗?历来君王都重视名声,如果你影响皇帝的名声,会有什么下场,你考虑过吗?

窦婴听了高遂的话,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没想到问题这么严重,于是振作起来,回到长安做官了。

其实,愚蠢很可怕,愚蠢再加上执拗听不进去话,就更可怕了。窦婴能听得进去高遂的话,是因为,高遂从窦婴自身和全局考虑,将利害关系都跟窦婴摆清楚了,所以避免了一次祸事。

人这一生,能有高遂这样的朋友,真的非常难得,智慧高于自己,又能帮助朋友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

就这样,窦婴回到朝廷做官了,虽然窦婴依然不明白汉景帝为什么废黜刘荣,但是窦婴依然兢兢业业的工作。

后来原丞相桃侯刘舍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窦太后见到窦婴如此出息,很多次的建议汉景帝立窦婴为丞相,都被汉景帝刘启拒绝了。

在汉景帝刘启的心中,经过两次的事,已经认清窦婴的能力,实在不敢将丞相这么重要的职位让给窦婴。

为此,窦太后与汉景帝刘启还生了一场气,景帝心疼母亲,对母亲说,我难道还会吝啬丞相的职位吗,实在是窦婴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是却不足以担当丞相的重任,窦婴其人,骄傲自满,心胸狭窄,做事不顾后果,把他放在丞相的位置上,只会让窦婴产生更多的妄想,犯更多的错。

于是窦太后才不再怨怼刘启。后来景帝任用了卫绾担当丞相一职。卫绾这个人其实论才华并没有窦婴出色,却有一个好处,就是听话不出错,在丞相这个职位上,能力其实是次要的,能不能判断当时的局势,做出正确的决定才是主要的,汉景帝要的就是不出错,别搞事,这样看来,卫绾确实比窦婴要合适。

在汉景帝当政时期,再没有重用窦婴。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过世,汉武帝刘彻继位,封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

刘彻一继位,头顶上的两个女人,从两个最强辅助,变成了两座大山,因为刘彻初涉朝政,没有完全地掌握朝政,很多事情不得不听从两个女人的,所以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比如任用窦婴和田蚡。

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的外戚,本身也有能力,虽然汉景帝知道窦婴格局有限,但是汉武帝并不知道啊,于是在太皇太后的建议下,封窦婴为丞相。

田蚡是皇太后王氏的弟弟,田蚡口才好,喜欢儒家学问,具体能力并不知道,但是迫母亲的压力还是封田蚡太尉一职。

就这样,汉朝最重要的职位都给了家中两个女人的外戚,本来是平衡两个女人的势力,却不想给汉武帝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先从窦婴说起,窦婴和田蚡一样推崇儒家学说,因为汉武帝喜欢用儒学那一套来治理国家,但是窦氏太皇太后推崇黄老之说,讲究无为而治。

这个不同的喜好,跟现在的研究不同,执政者的推崇哪个学派,就会将哪个学派的思想用来治理国家,所以太皇太后和汉武帝的政治理念无疑是相冲的,汉武帝一上位就想着改革和打仗,这和太皇太后有着严重的分歧。

因为窦婴支持汉武帝推崇儒家,太皇太后便认为窦婴和自己的事一条心,开始讨厌窦婴,不再维护窦婴。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向汉武帝进言,应该独立掌政,不必再将政事过问太皇太后,这句话传到了太皇太后的耳中,窦氏勃然大怒,罢免了赵绾,还将推崇儒学的田蚡和窦婴一起罢免。

赵绾犯了和窦婴一样的错误,就是讨好皇帝,得罪了窦太后。其实这本来和窦婴不相干,但是因为窦婴屡次不顾窦太后的利益,最终不仅丢掉了靠山,还为自己招来灾难,这就比较愚蠢了。

所以说,情商很重要,如果窦婴能够平衡好老板和老板的祖母,其实窦婴的下场不会太惨,可是窦婴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后来太皇太后去世,窦氏一族在没有靠山,反而是王太后渐渐有了话语权,将田蚡扶上丞相的位置。而窦婴失去了官职,使能享受侯爵的待遇,渐渐不得汉武帝重用,窦婴和田蚡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田蚡开始广招门客,结交权贵,为自己出谋划策,稳固势力。而窦婴因为失宠于汉武帝,渐渐不得志,于是走动的好友和同僚明显的变少了,窦婴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却在没有翻身之力。

之后窦婴在家中日渐消沉,可是有一位好友一直陪在窦婴的身边,还像窦婴显赫的时候一样对待他,感受到人情冷暖的窦婴因此大为感动,和这位好友因为知己,相见恨晚。窦婴的这位好友就是灌夫。

窦婴以为灌夫是自己最后的希望,是黑暗中的安慰,但是没想到,就是灌夫给自己招来更加惨烈的祸事,将窦婴从深渊推向了地狱。

关于窦婴和灌夫的这个故事,我们还要从灌夫开始讲起。

灌夫和父亲因为家道中落一起上战场打仗,灌夫的父亲不幸战死,按照汉朝的法律,父子俩一起上战场,如果其中一个战死,剩下的一人,不必在上战场,这也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

可是灌夫父亲的死亡,想要为父报仇,于是坚持上战场,每一仗都要参加战斗,最后灌夫深受重伤,险些死去。

灌夫的事迹传到了汉景帝耳中,汉景帝认为灌夫孝顺又勇敢,就封灌夫为中郎将,但是好景不长,灌夫就因为犯罪,将官职弄丢,具体犯了什么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后来灌夫在长安定居,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成功地赢得了长安权贵的称赞,因此被推荐提拔,一路做到了代国国相的位置。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过世,汉武帝继位,将灌夫调任为淮阳太守,后又调任太仆,灌夫的官职跟着朝廷局势起起落落,尝尽了辛酸苦辣。

就这样过了两年,灌夫和窦甫饮酒,醉酒时,和窦甫争辩起来,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汉武帝怕窦太后迁怒灌夫,就将灌夫调任为燕国国相,没想到安稳日子没过几年,灌夫又因为犯法丢了官职。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得出来,灌夫是一个莽夫,虽然有能力,但是却经常闯祸,实在不是个理智的成年人,也算不上什么好友。

但是窦婴却灌夫惺惺相惜,只因为灌夫和自己同病相怜。

两人郁郁不得志的人凑在一起,总是搞事情,想要通过对方,相互扶持,再度得到任用。

有一次,灌夫拜访丞相田蚡,田蚡听说,灌夫与窦婴交好,窦婴之前声名显赫的时候总是压自己一头,如今落魄了,田蚡就想羞辱窦婴,平衡自己曾经讨好窦婴时的卑微。

于是就对灌夫说,我应该拜访窦婴,灌夫听到了,认为窦婴的的机会来了,可以结交田蚡,于是不顾孝期答应了。

这边窦婴准备好宴席,等待田蚡的到来,田蚡却姗姗来迟,还在宴席上傲慢的对待窦婴。

灌夫见到了,非常气愤,但是没有当场发作,只是隐晦的讽刺了田蚡几句,这场宴会,最后落得不欢而散。

后来,田蚡还派人向窦婴索要土地。

其实这一意思就是,是要你低低头,我就接受你,用我的实力帮助你做官。但是窦婴并不理解田蚡的意思,反而认为田蚡仗势欺人,不肯将土地赠送。

田蚡知道后,很生气,我曾经还帮助你儿子逃脱杀人罪,如今你求到我跟前来,请求帮忙,连一点土地都不可赠送,而灌夫却帮着窦婴责备我,这两个人太不识相了,于是田蚡因此记恨了灌夫和窦婴。

这件事,其实是灌夫和窦婴不识相了,田蚡虽然没有什么才能,确实个圆滑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田蚡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找找面子而已,求人帮忙难道不应该送礼吗?小孩子都懂得道理,灌夫和窦婴却不懂,还将田蚡得罪了,简直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公元前131年,田蚡抓住灌夫的把柄向汉武帝告状,说灌夫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灌夫也找到田蚡的把柄想要反击灌夫,于是俩人咬成一团,如果二人都不肯让步,是怕会两败俱伤。

于是,经中间人调节,两人都各退一步,达成和解。

后来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窦太后命王公大臣都要去喝喜酒,灌夫因曾经和田蚡交恶,不愿前往,经过窦婴的劝说,不愿违逆窦太后,就和窦婴一同前往。

如果窦婴知道灌夫会惹来祸事,并且牵连自己,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因为灌夫却在宴席上大骂田蚡,因为灌夫一向酒品不好,有一次失态了。

这次田蚡没有放过灌夫,以窦太后邀请为由,治灌夫一个不敬之罪,任窦婴诶和求情都没有用。

窦婴眼见灌夫得罪田蚡是因自己的起,于是很愧疚,极力在朝堂上向汉武帝求情,却遭到了田蚡的阻拦,窦婴和田蚡在朝堂上争辩起来。

为了压制田蚡,窦婴就在汉武帝的面前,揭发了田蚡私下和淮南王交往的事,田蚡也揭发灌夫霸占土地鱼肉乡里的事,在两人相互攻击中,一次朝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这件牛皮官司让汉武帝十分头痛,一边是自己的舅舅,一边是窦太后的内侄,窦太后虽然去世,但是窦婴毕竟还算是皇亲国戚,怎么选都不是好的决定,最好的办法是两人和解,但是以两人现在的状态实在是无法和解。

于是,汉武帝决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让廷尉府查证灌夫是不是有罪,经查证,灌夫所犯的罪行和窦婴说的不符。

这就是说,窦婴犯了欺君之罪,田蚡借此机会,请求汉武帝窦婴关押起来,处以死罪。

狱中的窦婴偶然想起,先帝景帝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留给自己一份遗诏,必要的时候可以拿来救自己的命。这份遗诏相当于影视剧中的免死金牌。窦婴吩咐自己的侄子将遗诏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看后便找负责文书的官员去找副本。

按照传统,皇帝的诏书向来是做两份的,一分发出去,一分留在宫中记档,以免被人作假。

可是文官却没有查到有这份遗诏,于是田蚡就借机又状告窦婴伪造圣旨。

证据确凿,汉武帝也没有办法保护窦婴了,迫于王太后的压力,将灌夫全家灭族,窦婴处死。

如果窦太后还在,即使不再喜欢窦婴,也不会任由窦婴落得如此下场,但是窦太后不在了,汉武帝又没有办法维护窦婴,于是窦婴就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惨败。

而且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窦婴确实有做的草率的地方,才被对方拿住了把柄,可见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是正确的。

虽然窦婴是因为救灌夫而受牵连,但是究其原因,还是窦婴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才落得如此地步。

王姓鼠宝宝如何起名大全(西汉窦婴其人如何)

聊聊你们所知道的奇闻趣事?

不相信神异的事儿时,往往遇不到神异的事儿。相反,相信有的人,总是能遇到。

我二舅就是一个非常信神仙的人。他也经常会遇到神异的事儿。

二舅住农村。他一直是住在我姥爷的爷爷留下的老院子里。

老式农村的院子,一般都不留太大的空地,会把大多数的土地都用墙或篱笆圈出来当菜地。二舅家靠南边的大部分,就是这样的菜地,三面是至少几十年的胶泥垛的矮墙,北面靠屋檐这边,是高粱杆夹的篱笆。紧靠南边泥墙的中间位置,有一棵老杏树,树不高,枝杈伸展到周围,却是占了不小的空间。整个菜园不大,近一亩多吧。在这小菜园的西南角,有一个很小的青砖小庙。半米宽,长和高也就一米多。这个是属于姥爷家一直有的。我记事儿时,就知道那是个神秘的地方。小时候到姥姥家,会到菜园摘瓜果吃,也会爬到杏树上摘还没熟的、酸倒牙的青杏,可从来不敢去那个小庙旁看。那里面供的是黄大仙。就是黄皮子。年节时,要摆供品,上香。

院子归了二舅后,他基本上没改动过,还继续信黄仙儿的。

有一年快入秋的时候,二舅总是做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和家人躺在炕上睡觉,半夜时,屋地上总有一个小铜人走来走去的。小人很小,不到一尺高,有粗略的眉眼,胳膊腿都有。连着做了好几天,二舅信这些东西嘛,总觉得有啥事儿,就找了个会解梦的,给他分析分析。人以群分嘛,信这些的人,肯定朋友里有不少人也信这个,或对这个 感兴趣的。解梦的说,二舅总梦到小人儿,是不是犯小人啊。(犯小人一般指有坏人给某人背地里使坏,要害他的意思)。二舅听了大惊,挨着个儿地把自己认识的人都想了一遍,平常有点儿别扭的,都暗暗记下,决心一定要好好防备了。

多天过去了,那个梦还是隔三差五的出现,小铜人依旧半夜在屋里走来走去。 也没啥小人要害他的迹象。二舅就觉得:这个解梦的不过是凭一本书自己瞎研究的,是个半吊子水平,不一定准。思来想去,决定去问问五先生。

五先生是邻村的一位盲人,据说年轻时跟一位得道高人学过算卦。只是不怎么出手。二舅也算跟五先生认识,就备了礼物,来到五先生家请卦。五先生人很和气,脸上总是挂着笑,但是不认识的人,他是不会算卦的。农村的人家都有院子,一般白天院门都是敞开的。这是传统吧,家里有人,就不会关了院门。现在可能不太一样了。关门的人比较多了。二舅走到五先生家院子中央时,五先生已经迎了出来。拄着他的那根竹拐杖,微微侧着头,笑眯眯地说道:“哎呀,是王二兄弟啊,真是稀客啊。”

二舅也不惊讶,对五先生这种听声认人的本事早有耳闻的。这是老天爷给的本事。

二舅送上礼物,和五先生客气推让了一番后,就讲了自己的奇怪梦境。五先生听后,沉默片刻。然后将左手缩进袖中,掐算了几下。就对着二舅神秘一笑:“王二兄弟,不必担心,这个算是你的一个小财运。是好事儿。”二舅一听,满脸愁云立散,眼睛也亮了:“真的啊?还是五先生厉害!”

五先生摆摆手:“不要多想,时机到了,财自然上门了。不过不要期望太高。”

说来也奇了,二舅自从听了五先生的卦后,晚上再也没有做过那个梦。可等了几天,期待了几天后,也没有财运上门。就不再多想,反正五先生都说了,肯定跑不了。二舅对五先生是非常相信的。

以前东北农村秋天时,都要挖个方形的土坑做菜窖。在春天时再填上土,还可以种菜。现在基本上都用水泥砖修固定的菜窖了。二舅家的菜窖一直在菜园的东南角的位置挖,那年的雨水比较大,挖了一半地下竟然渗水了。看情形,水还挺多。没办法,只好重新填了。二舅犯愁了,难道这个冬天没有菜窖了?整个菜园再看一遍,咦?黄仙庙那边的地势明显高啊!整个菜园是个西高东低的地形。算算西边差不多比东边高出多半米,要是在那里挖窖,应该可以了。说干就干。

当二舅挖到土又有点潮时,决定停止了,就这么深吧,凑合一冬了。在清理靠小庙一侧的边角时,铁锹咣当一声,似乎碰到了石头了。小心挖开周围的土,露出了一个脸盆粗细的大肚坛子,就是那种老式的腌咸菜的坛子。

“挖到宝了!”二舅一阵惊喜。也不顾清理菜窖了。朝外面大喊,把二舅妈,大表哥小表弟们一个个喊了一遍。

结果,不但自家人都来了,坛子还没搬出去时,全村的人差不多都来了。

人多好办事啊,用到用不到的,一堆人帮忙把坛子给抬到了屋里。坛子还挺重的。

这么多好奇看宝贝的人在呢,那就打开看看吧。那坛子原本是有个木塞一样的盖的,早就朽了。一碰就碎了。里面似乎只有一样东西——一个个,一团团的,泛着白霜的青绿色——都是大钱儿,就是方孔铜钱。没看到珍珠美玉金元宝,银元宝也没有。大家比较失望。大钱儿这东西,一直不是稀缺的玩意儿。过去冬天,哪家的孩子不用大钱儿和马尾做个毽子玩啊。

二舅也觉得不值啥钱,多数都糟了,当铜卖也不值钱的。

但是也有个人说铜钱里也可能有值钱的古董大钱儿。于是二舅又觉得有了希望,决定有机会找个明白人问一下。

现在是信息时代 ,智能手机打电话上网,能和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即时联系。可有的时候,有一种东西的速度,比手机传播得还快。那就是传言。

没两天,周围十里八村的都知道某村的某人挖到宝了。还引来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县上兼管文物工作的丁干事。之所以是兼管,是因为这个地方没啥重要的文物古迹需要专门的部门管。百八十年前,这地方都是闯关东的农民建的窝棚。整个县,村子名字最普遍的,就是某某窝棚。

丁干事工作很积极,信息也很灵通。很快赶到了二舅家。虽然是兼职,可业务知识还是很熟练的,跟二舅讲了很多政策要求,非常严肃。二舅非常沮丧地搬出了那个装满铜钱的坛子。丁干事把铜钱都倒到了桌子上,单个的,粘在一起的,都仔细地看。然后又和二舅下到那个菜窖坑里,研究了半天。

二舅看着重新回到屋里,写写记记半天的丁干事,小心地问道:

“那个,丁干事,我这个只能给500块钱和一面旗么?”

“什么?”

“我都打听不少人了,像我这种情况,东西一般都要上交的,然后只给500块钱,和一面锦旗。”

丁干事听了哈哈地笑了:“你想多了。这个你自己就留着玩吧,卖铜也卖不了多钱。大钱儿都是清末的,不值啥钱。也不算啥有价值的文物。估计就是个小地主——咳咳,你这个是祖上的老院子了,也可能是你家的哪个祖辈埋在那的。留着吧,是个念想,将来也许能卖多点儿钱。”

二舅失望之余,想起五先生的话也就释然了。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

秦朝丞相李斯最终落得腰斩之惨死结局,并被诛灭三族,主要原因在于李斯贪恋权势,看不透宦官赵高之为人。李斯为一己之私,“与虎谋皮”,和赵高勾结篡改诏书,拥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最终赵高掌握实权,李斯被赵高陷害至死。秦将王翦得以善终,是王翦懂得进退,知晓秦始皇多疑的性格,为此王翦打消了秦始皇的怀疑,并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参与朝堂争斗,最终得以善终。

战国后期,秦国的武将王翦、文臣李斯为秦王政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是秦国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灭六国时,除韩国是内史腾所灭之外,赵、燕、魏、楚、齐五国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参与,魏国、齐国是王翦之子王贲所灭,其余三国王翦都是直接参与,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说对秦统一天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王翦最终也功绩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师一职,封武成候。

李斯在秦王嬴政亲政后得到秦王重用,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李斯辅佐秦王政,为秦灭六国出谋划策,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制定统一六国方针,最终秦国逐一消灭战国后期的各大诸侯国,完成秦统一大业。在秦统一六国时,李斯所著《谏逐客书》,并力谏秦王嬴政客不可逐,为秦国保留了大量外来人才,士人,为秦灭六国大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也从廷尉一职被秦始皇提拔为丞相,之后多次随秦始皇巡游天下。

王翦、李斯二人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翦是秦国的名将,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武成侯王翦、丞相李斯二人一个从武,一个从文,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二人对秦国都有着丰功伟绩,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秦将王翦最终功成身退,得以善终。而丞相李斯却被权臣赵高诬陷谋反,最终落得一个腰斩的惨死结局。

秦将王翦得以善终原因在于王翦明白秦王的为人秉性的,懂得进退,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参与朝堂上的政治纠葛。在秦灭六国后,王翦在史书上便失去了记载,在秦二世胡亥即位称帝时,王翦也已安然离世,因王翦家族不参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其家族也得以存续,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胡亥时期依然担任了秦军的重要将领,继蒙恬后,成为守卫北方边疆几十万大军的主帅。从王翦后代王离依然在秦朝担任要职,虽然王翦的死因在史书中没有具体表明,但可以看出王翦是善终的结局。

丞相李斯惨死的结局也是其自己铸就的,从李斯“与狼共舞”,和赵高狼狈为奸之间时,就为其惨死结局埋下了伏笔。李斯不可否认对秦国、秦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废分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等方面中,李斯在其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措施对秦朝,以及后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李斯同样也是一个为自己考虑多一些的人。秦朝在建立短短十几年后就覆灭,李斯也是间接促成者,如果赵高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篡位计划只能付之东流,李斯为了一己之私,勾结宦官赵高篡改诏书,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拥立幼子胡亥即位称帝,最终胡亥成为秦二世后,赵高掌握实权,李斯最终也被赵高陷害致死。

接下来详细看王翦和李斯为何有着不同的结局。二人虽然同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李斯作为文臣,更是做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按我们正常的思维试想,李斯的智慧、智谋是出乎于常人,李斯多年侍奉于秦始皇左右,相信李斯对秦始皇也有很深的认知,对秦始皇的性格、为人也有着很深的了解,李斯为何最终先是遭受具五刑,又被腰斩于咸阳,落得一个死无全尸之结局?并且被诛灭三族,连家族的存续都断绝了。

李斯原本不是秦国人,是秦国的外客之臣,原先是楚国上蔡人(现今河南省上蔡县),在战国末年,诸侯争霸吞并,战乱纷飞的大环境中,李斯并没有遭受什么战乱之苦,反而生活过的也算是有滋有味,在家乡所在之郡担任一个小官员,也是吃穿不愁,过着潇洒的日子。在工作无聊之际,在厕所旁边悟出了“人生真谛”,李斯看见厕所里的老鼠以吃脏东西生存,还要在路人和其它动物经过后“担心受怕”而逃跑,之后李斯又看见粮仓中的老鼠,不仅可以吃粟米,还可以住大房子,也不用担心惊扰的问题。

李斯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认为“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之后李斯便各处拜师学习,最终更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出任稷下学宫的主管官,相当于现今学府之中的首席博士)。李斯早年的学习为李斯之后在秦国步步高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在学业完成之后,开始思虑今后的人生发展,李斯认为楚王不值得侍奉,而山东六国的国势也大不如前,没有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希望,李斯最终西行秦国。

李斯去往秦国之时秦庄襄王刚刚离世,13岁的嬴政开始即位秦王,嬴政因年幼也无法亲政,李斯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才学直接侍奉秦王嬴政,便在秦国相邦文信侯吕不韦的门下做了一名舍人,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古代君主、贵族等人的侍从之官),李斯也凭借于此有了向秦王嬴政游说的机会,李斯向嬴政进言,“表示以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贤明,此时正式扫平诸侯,天下统一,成就帝业的最好时机”,李斯被秦王政任命为长史(相当于秘书长)。

李斯任职长史一职时,恰逢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目的为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最终牵制秦国的东进灭六国的脚步,郑国的行事最终被秦国发现,加上秦国王族宗室之人的反对,秦王政最终下了逐客令,而李斯作为外来之臣,虽然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但李斯入秦并不久,和华阳夫人的楚系外客自然不能相比,众多楚系外客都是在秦国出生并成长,李斯也秦王驱逐外客之列,李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冒着风险写了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嬴政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李斯也为此复官,并且被提拔为廷尉(位列九卿,是秦国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官员,可以修订律令、审理大臣等相关事宜,如相关影视剧中,秦国大臣犯罪,李斯就可以负责审理),之后李斯为秦王政谋划吞并六国的策略,李斯建议秦王嬴政先攻取韩国,在逐步消灭各诸侯国,最终完成秦国统一大业。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开始任用李斯和尉缭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李斯开始执掌国政。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秦王政用时十年陆续吞并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李斯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李斯从廷尉一职做到位高权重的丞相用时二十余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不立王族子弟之人为王,以避免出现战祸之患,李斯在秦朝建立还多次和秦始皇巡游天下,可谓是风光无限,李斯也从一个平民成为了天下的丞相,功名利禄都已获得,然而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时,李斯为了一己之私,改写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秦始皇离世之前,已经写好诏书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秦始皇已经表明了让扶苏继承帝位,但诏书并没有发出去,而是被近臣宦官赵高扣留,赵高开始劝说始皇幼子胡亥和李斯谋逆篡位,李斯最终在赵高的游说下,为了自己还能继续拥有权势,最终“与虎谋皮”,和赵高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公子扶苏自杀而亡).......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胡亥在赵高、李斯拥立为二世皇帝后,赵高开始掌握秦朝的实权,而与赵高狼狈为奸的丞相李斯也快到头了,赵高的为人紫陌就不做介绍了,相信大家也时有所耳闻,赵高掌实权后,开始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之后看中了李斯的丞相一职,赵高便开始谋划,李斯最终被赵高罗织出谋逆之罪,按律法应处以腰斩之刑,李斯在奔赴刑场之时,开始悔恨交加。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最终被赵高陷害至死,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最终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并夷灭三族,李斯的下场可见凄惨,首级还要被斩下挂起来示众,躯体还要被剁成肉酱,落得一个死无全尸,尸骨无存之结局。李斯虽有才学,但却在秦朝建立后,不辅佐秦始皇致力政治清明,弥补秦朝的不足,反而是阿谀奉承,随意附和,彰显自己的地位。李斯在秦国任职几十年,贵为丞相却看不透宦官赵高,导致最终被其所害。

李斯如果不和赵高狼狈为奸,胡亥焉能称帝?赵高如何能掌握实权,对秦朝开启残暴的统治!李斯作为丞相,只要不参与赵高的谋逆之举,赵高、胡亥便无法成事。公子扶苏继位,以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之秉性,秦朝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后灭亡呢?哪怕扶苏继位后,任命自己的亲信为丞相,李斯凭借自己对秦国的功绩也依然可以在秦朝为官,不至于落得腰斩结局,后代依然能延续。

再退一步讲,以扶苏的秉性,李斯即使做不了丞相,也可以在其它职位上尽其所长,毕竟李斯的才华是有的。即使李斯没有得到扶苏的重用,李斯也可凭借自己对秦国的功绩安享天年,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而历史没有如果,李斯对于权利欲望太过于执着,选择了勾结赵高谋逆,拥立胡亥为帝,最终落得惨死的结局。紫陌认为,李斯之结局完全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自作自受,李斯也是秦朝早早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秦王王翦为何能善终,在于王翦知进退,也深知秦始皇的性格,不参与朝中权势争斗,王翦作为武将,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将军,反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不然王翦也成不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时期,时逢乱世,各国征战不休,国家几十上百个,一代一代下来将军何其之多,王翦能在战国时期万千将领中位列四大名将之一是有原因的,王翦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从王翦和其子王贲为秦国开疆拓土,灭山东五国的重大功绩来看,王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从王翦的秦国灭楚之战中,就能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王翦本为秦人,在少年之时就喜好军事,之后侍奉秦王嬴政,靠着军功成为了秦军的一名将领,也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用,随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除了秦国灭韩之战,王翦没有参与,其余五国,不是王翦率领秦军所灭,就是其子王贲带兵攻克。王翦在一次次的战争胜利后,成为了秦王嬴政所倚重的大将,成为秦军的重要将领,秦国在基本吞并赵、韩、燕、魏四国后,秦国将矛头转向了带甲百万的楚国。

秦王嬴政因王翦灭楚国需要60万大军,而秦将李信只需要20万大军,嬴政选择了任用李信为主将,率军灭楚,嬴政还嘲讽王翦老不堪用,胆怯了。王翦在秦王任用李信为主帅时,王翦是如何做的?王翦便推托有病,回家乡养老,从中就能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此时秦王嬴政已经秦军胜利下有点飘飘然,嬴政信任年轻勇敢的将军李信,开始不重用王翦,王翦此时告老还乡还能凭借对秦国的功绩而善终,秦王嬴政也不会为难一个懂得进退的有功之臣,假如李信确实灭了楚国,王翦已经告老还乡,有了退路。

王翦不贪恋权势,懂得在权势中抽身而出,为最后善终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李信攻打楚国失败,秦王嬴政还是找上了王翦攻打楚国,并答应了王翦需要60万兵力的要求,王翦为何提出60万的兵力需求?紫陌认为王翦认为有了60万士兵就能攻灭楚国,王翦善于用兵,不打没把握的仗,如果逞一时之强,和李信一样要20万的士兵就能攻打楚国,以王翦之前的战绩和老辣,秦王嬴政很可能就会任命王翦攻打楚国,李信作为副将辅助。

但是如果失败了,王翦可能因此而被嬴政处罚,不得善终,王翦家族也可能失去秦王的信任,如李信失败之后再也没能担任秦国对外发动战争的主将。而王翦需要用兵60万,是王翦对自己有自信,能攻灭楚国。而王翦佣兵60万之后,并没有佣兵自傲,还懂得为秦王和自己考虑,王翦明白秦王生性多疑。此时王翦佣兵60万秦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全部兵力了,秦国虽然带甲百万,但加上李信灭楚的二十万大军覆灭,和之前的战争损失,以及秦国城池驻守,王翦的60万大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出自《史记·王翦列传》

王翦为了消除秦王嬴政的怀疑,就多次向嬴政索要赏赐,一来可以借此抹黑自己,二来表明自己除了财富外没有其它的想法。此时可以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和必胜的信念,王翦还未打仗,就为自己留下了后路。如果王翦在攻楚战争中失败了,王翦的下场可以说好不在哪里,毕竟这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王翦要是跑了,王翦的家族就很大可能被嬴政诛灭了,王翦还在开战前多次向秦王嬴政索要赏赐,可见王翦对攻灭楚国的信心。

王翦在攻打楚国取得胜利,最终也因功封武成侯。此后王翦在史书中便失去了记载,在秦二世时期,王翦已经离世,如果王翦此后还有什么重大事迹,相信也会记录在史书之中,但是没有,加上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在位时,担任秦军的要职,可以分析得出,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大可能是告老还乡。王翦懂得功成身退,不贪恋朝中的权势,也不参与斗争,最终得以善终结局。而李斯贪恋权势,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即便是赵高当权后,李斯也可以告老还乡,也不至于落得腰斩惨死之结局。

大家对王翦和李斯不同的结局如何看?认为李斯之惨死结局是否在于其自己?认为王翦善终结局还有什么原因?下方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史记》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王姓鼠宝宝如何起名大全(西汉窦婴其人如何)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王姓鼠宝宝如何起名大全(西汉窦婴其人如何)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10955.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