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宝宝起名 > 刘姓宝宝如何起名大全(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

刘姓宝宝如何起名大全(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

发布于:2023-01-30 20:40:54 编辑:宝宝 来源:宝宝起名网 阅读: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从这个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到人性最大的光华,那就是善良与知恩图报!

刘姥姥从荣国府得到了什么?

算一算大概一共有120两银子,几个小金锞子,一些上等的衣物、衣料 、药品、吃食……

其实这些东西加起来,不过是荣国府的九牛一毛。荣国府为王熙凤过生日,都能花费100多两银子。

若是荣国府真正的大排筵席,几百两银子根本不够!

可当荣国府败落之时,筵席中的那些座上宾和那些豪门贵妇,根本不会伸手拉这些无助的人一把。

只有刘姥姥,用她那颗淳朴之心,帮助了巧姐: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姥姥对巧姐的关怀与帮助并不是一时的,这种关爱会持续一生。

脂批上有这样一句话:

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但凭着这一句话,就能证明巧姐流落在烟花巷吗?

也许对这一句话,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

一.何为忍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真正能做到人情练达的,又有几人?

刘姥姥一定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人情练达之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去干什么?

任何掩饰都显得十分苍白,她就是去打秋风的。

手心向上,到荣国府要钱,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人情练达的刘姥姥,难道不知道这么做是件羞耻的事吗?

这位老人家当然明白,但是她有他的无奈。

如果刘姥姥的家族人丁兴旺,日子过得下去,她绝不至于为了多要几个钱,跑到荣国府去打秋风。

骨子里的刘姥姥,有劳动人民的淳朴与与自尊。

可是她不得不面对自己无奈的人生。

刘姥姥是一个老寡妇,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刘姥姥无比珍惜这这份亲情的温暖。

如果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是一个勤劳淳朴的汉子,那么会组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可惜王狗儿不是那种人。

王狗儿的祖上也是小官宦人家,颇有家财。只是因为没有出息,在京都生活不下去,沦落到了要到乡下去过日子。

王狗儿根本没有学会,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少饭。

指望着王狗儿这种穷家养出的娇子,去卖力干活,养活全家人是不可能的。

当时天意渐渐转凉,刘姥姥一家过冬的衣物尚没有准备好。

那时的刘姥姥该怎么办?

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面前,有的时候骨气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刘姥姥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到钱。

所以她去荣国府,就是在忍耻。

而到了荣国府之后,她更是要忍耻、忍下很多白眼。

荣国府的下人,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连看门人,都不会把刘姥姥这种乡下穷人放在眼里。

刘姥姥进荣国府大门时,对着荣国府的下人跪着口称太爷,可换来的还是其中有些人的捉弄。

这种耻辱,她只能生生地忍下去。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相比起荣国府看门人,周瑞家的倒是真心实意的给了刘姥姥几分关怀。

当周瑞家的带着刘姥姥见到凤姐之后,凤姐虽然没有真地把刘姥姥放在心上,但至少在面子上给了刘姥姥自尊与体面。

可张口向人要钱,哪那么容易!

刘姥姥当时已经70多岁,却需要像20出头的王熙凤陪笑脸、行礼;

刘姥姥比贾母的年纪还大,可当她说自己的外孙子板儿,是凤姐的侄儿时,却被周瑞家的指责:

“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话了?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那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

这就是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如果刘姥姥同样有着世家大族的出身,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

那种未语面先红,这同样是一种忍耻。

刘姥姥的忍耻,并不等于巧姐儿就流落在烟花巷。

二.是谁流落在烟花巷?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这段文字是对《好了歌》的注解,在脂批中,也并未指出这段文字究竟说明的是谁。

那么是谁流落在烟花巷呢?

是凤姐的女儿巧姐儿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句话要整体来看。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是一个家族想给女儿择一个高门贵婿,结果由于某些原因,这女子却流落在烟花巷。

很显然,这句话与巧姐儿的人生经历不并不相符。

整个荣国府,并没有给孩子订娃娃亲的习俗。

迎春大概是在十六七岁出嫁,从订亲到成婚不到一年;

那个时候贾探春十四五岁,贾惜春十二三岁,均没有订亲。

可见荣国府的惯例就是,在十六七岁这个年纪为女孩子择婿。

那么荣国府为巧姐儿择膏梁了吗?

因为只有荣国府为巧姐儿择婿,她才有可能是流落在烟花巷那个人。

但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可能性不大。

从林黛玉进荣国府开始,贾府就没有任何新生婴儿出生。

这说明凤姐的女儿巧姐儿,是在林黛玉进荣国府之前出生的。

清虚观打醮时有过这样的文字:

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

很明显,那时候的巧姐的人设,并不是一个需要大人抱着的小孩子。

而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也就是说给凤姐女儿起名的那一回,故事发生了变化: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①此时凤姐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合二为一,人设也成为了一个极年幼的小孩子。

②这时给巧姐取名字的人,变成了刘姥姥。这也意味着,如果让巧姐的年纪,符合逻辑的话,只能假设林黛玉入荣国府那年,巧姐刚刚出生。

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时候,大概7岁。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林黛玉大概十二三岁。

书中对巧姐的描写是极为年幼,那么将巧姐的年龄压缩到最低,当时她5岁。

而林黛玉之死,红迷公认是十七岁。林黛玉死后荣国府急速衰败,很快就落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而那时候巧姐多大,最多十岁。

这么小的小孩子,不可能出现为她择膏粱的情节,那么她也就不是流落在烟花巷的那个人。

在荣国府败落之后,巧姐这姑娘陷入到了悲惨的境地: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①《红楼梦》中只写了巧姐儿的一个舅舅,那就是王仁,也就是王仁和巧姐儿的一个哥哥,因为贪财想把她给卖了。

但是就算是把巧姐卖掉,也不一定非得卖入烟花巷!

②87版电视剧中,对巧姐情节的改编确实很感人,刘姥姥一直寻找巧姐的线索,到千里之外的瓜洲,把巧姐赎回来。

但这一切并不合理,也不合逻辑。

③小说中有被拐子卖掉的人,那个姑娘就是香菱。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她有父母有家人,这样的姑娘被人卖掉了,尚且无法被寻找到。

何况巧姐那样无助的姑娘。

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都已经75岁了,等到荣国府败落时,这位老人家都快80了。

指望她去找回一个被卖掉的小女孩,而且是被卖到烟花巷中的小女孩,绝不可能。

④此时只能假设,王仁把卖掉巧姐的风声放出去,这时的刘姥姥听到风声,就赶来相助。

而且,以刘姥姥女婿王狗儿的个性,不可能为了一个外人去卖房子卖地。

那个时候,荣国府给刘姥姥的100多两银子,也花得差不多了。

那么赎巧姐的钱出哪里出?

一则十岁的毛孩子,卖不出什么大价钱;

二则刘姥姥的手里还有几个金锞子,加上上等的布料、衣服,有可能再加上妙玉的成窑杯子,赎回巧姐儿足够了。

其实《红楼梦》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对自己的家人都笔下留情,没有让他们受到最痛苦地折磨。

作者让元春死于宫斗,可毕竟在表面上她还是贵妃娘娘;

作者让迎春死于被丈夫虐待,可无论如何还一身清白;

作者让探春远嫁,更是给了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让惜春出家,虽然凄苦,却也免受糟蹋;

作者把黛玉写死,更是让这个带着仙气儿的姑娘,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必在尘世惹尘埃;

那么巧姐呢?

作为作者的侄女,他不会把自己的家人写的那么惨,她是被卖掉,却很快被赎回来,不至于悲惨地流落在烟花巷。

刘姥姥给了巧姐一个家,和一生最温暖的关爱。

虽然是荣国府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作者在心底里,终究还是给这个家族留了一份期望。

刘姓宝宝如何起名大全(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

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

《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以国公府贾家这个豪门贵族的兴衰为主线,写尽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悲欢离合。在花团锦簇的贵族生活中,作者却浓墨重彩地写了一个异类----村妪刘姥姥。

作者对刘姥姥非常重视,前八十回刘姥姥上了三次回目: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作者为何在小说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认为作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意:

一,以冷眼旁观人的身份见证贾家的兴衰

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书中,刘姥姥两进荣国府,从巧姐的判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姥姥还会三进荣国府。刘姥姥虽然是乡野村妪,却有大智慧,是书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副线。她三次进贾府,贯穿全书,见证了贾家从兴到衰的全过程。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荣国府贾府权势富贵正盛。

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是打抽丰的。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因为经济困难,没有准备过冬的东西,自己没有本事,却向妻子寻衅滋事。刘姥姥出主意到荣国府去求王夫人。原来王狗儿祖上和王家连过宗的,刘姥姥去过王家,和王夫人有过一面之缘。

未进府门,荣国府的富贵权势已窥见一斑。刘姥姥来到宁荣街,荣国府门前是“簇簇轿马”,门口的仆人是“挺胸叠肚指手画脚”。刘姥姥找周瑞的家,“绕”到后门上。曹雪芹无一处多余的笔墨,此处几笔,先点出了贾家府邸之大,占了一条街,到后门要绕过去;权势之盛,来往人多,停着众多轿马,荣国府仆人姿态倨傲。

刘姥姥找周瑞家的帮忙领她进府见王夫人,因为当年周瑞买地的时候,曾经请狗儿帮过忙。周瑞只是荣国府的一个下人,却可以自己买地,而且他家有自己的丫头,反衬出主子会有多么富贵了。

刘姥姥把平儿误认做王熙凤,因为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一个丫头已经这么体面,可想而知,王熙凤的穿戴会如何的奢华。

待刘姥姥进了王熙凤的正房,见到的摆设更是奢侈珍贵: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满眼见到的就是“富贵”二字。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荣国府正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

刘姥姥带了瓜果菜蔬再次来到荣国府答谢凤姐。没想到合了贾母的缘法。贾母留下刘姥姥宴饮,带她游历大观园。刘姥姥进一步见识了荣国府的富贵。

刚来到荣国府,她就听到姑娘们在摆螃蟹宴,这一顿宴席的花费够刘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了。接下来繁琐奢侈的茄鲞,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象牙镶金的筷子,乌木镶银的筷子,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无不令刘姥姥大开眼界。而她误入怡红院,又见证了怡红院的富丽,她说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刘姥姥感慨:

虽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

对刘姥姥而言,大观园就是画里的世界,想象中的天宫。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家已经家散人亡各奔腾了。

非常可惜,曹雪芹八十回后书稿的迷失,我们看不到刘姥姥第三次来贾府的情形。本人不太认同通行本《红楼梦》关于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描述。

根据脂批线索、故事情节的流动和巧姐判词,我们可以推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家已经获罪被抄家。巧姐被“狠舅奸兄”卖掉,刘姥姥设法搭救她。

刘姥姥一双眼,见证了贾府的一部兴衰史。

二,刘姥姥和王熙凤母女关系密切,借刘姥姥侧面塑造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并为巧姐的命运结局设了伏线。

第六回回首脂批点明了作者写刘姥姥进荣国府的用意,是为了给凤姐作传:

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

作者通过刘姥姥,从侧面丰满了王熙凤的形象。刘姥姥未见凤姐之前,通过周瑞家的议论,初步显现凤姐精明能干的形象:

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王熙凤,你看王熙凤是怎样的?文中写:

(王熙凤)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

这段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凤姐的身份矜贵,对待穷亲戚的倨傲,为人的八面玲珑。凤姐故意“不接茶”,“不抬头”,“慢慢的问”,先给刘姥姥造成紧张气氛,然后又“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故意嗔怪周瑞家的,这样一来,既不必和穷亲戚见礼,又没失了礼数,真是狡黠。

周瑞家的说王熙凤的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凤姐确实太会说话了。王熙凤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她说那二十两银子是太太给丫头们做衣服的,还没来得及给她们做衣服呢!你先拿去吧。这样王熙凤既打发了刘姥姥,又可以防止她再来打抽丰。

刘姥姥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命运密切相关。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巧姐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有提及。

巧姐的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红楼梦曲”: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陰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刘姥姥说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结果一语成谶,后来巧姐被卖,果然遇难成祥,“巧得遇恩人”,被刘姥姥救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帮助,种了“善”的因,女儿得了“善”的果。

三,乡野村妪和道貌岸然的假道学的对比。

刘姥姥对王熙凤知恩图报,因为受到过王熙凤的接济,在她女儿落难时出手搭救。而书中另一个人,对恩人的女儿却袖手旁观,不肯施以援手,他就是贾雨村。

贾雨村得甄士隐的资助才得以进京赶考,才能得中进士。可以说,他一生的富贵追根溯源,皆来自于甄士隐。但当甄士隐的女儿被薛蟠买走时,他本来有机会报恩,可以很容易就能搭救她,却为了巴结金陵四大家族而置之不理,任由香菱陷入火坑。

仗义多为屠狗辈,贾雨村这个饱读圣贤书的人竟然比不上一个区区村妪,太具有讽刺意味了。

四,借刘姥姥的一双新奇的眼睛,导引读者来看大观园。

曹雪芹文笔灵活,一座大观园岂能流水账一般的介绍?“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对大观园的一部分居所、景观做了介绍。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这样就换了一个角度,借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进一步写出了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对怡红院的内部做了详细描摹。这次还到了好几个贾政当初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就把大观园更加全面地介绍出来了。

作者从刘姥姥的角度对大观园做了概括:

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

五,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刘姥姥的出现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荣国府礼教森严,府里的人规行矩步,在故事创作上容易重复。这时在高门贵族中,来了一个乡野之人,带来别样的村野风光,必定会新鲜有趣。第六回眉批写:自“红楼梦”一回至此,则珍馐中之虀耳,好看煞!将刘姥姥比作了调节口味的虀菜。

刘姥姥在酒宴的趣事趣话令人喷饭,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观园小姐带来了欢乐。

而刘姥姥游大观园,又带出黛玉的“雅谬”。她打趣宝玉:“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黛玉让大家又乐了一把:“说着,大家都笑起来”,“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探春‘嗳’了一声,笑个不住”。将此段与前文“老刘老刘”对看,前后恰好相映成趣。

结语

刘姥姥的出现,使《红楼梦》更立体,内容更全面。所以脂批说她是“必不可少之人”。

能不能继承刘备的皇位?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却在30余岁时被义父刘备赐死。

关于刘封的身世,《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封传》里这样说:“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刘封原本不姓刘,姓寇,不知原名是否叫寇封?姑且不妨称他为寇封吧。寇封是荆州世家子弟,其父被封罗侯,刘备在北方被曹操击溃后,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因为还没有儿子,就把聪明伶俐的罗侯之子寇封收为养子,并改名刘封。

彼时的刘封大约只有十岁左右,还是个乳臭未干的熊孩子。

后来刘备入蜀攻刘璋,刘封已经二十余岁了,他早已练得一身好武艺,膂力过人,骑射皆精,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记载:“及先主入蜀,自葭萌关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率军伐益州时,从葭萌关回攻成都,因兵力不足,急需援军,彼时二十多岁的刘封勇武过人,遂与诸葛亮、张飞一起率援军溯江西上,入川增援刘备,一路上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刘备攻占西川后,刘封积功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但仅仅过了十来年,骁勇善战的刘封却被养父刘备“赐死”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侄陷叔刘封伏法》一章中,对于刘封的死因描写的颇为感情化,说刘封在关羽大举围攻樊城时被吕蒙偷袭、败逃麦城后 ,拒不率军营救,致使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刘备为严明军纪、抑恶扬善,必须要杀掉见死不救的义子刘封。

而《三国志》则对刘封被杀事件的评述较为理性,也相对客观:“先主责封之侵凌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这段话的大意是刘备怪罪刘封欺凌孟达,逼得孟达献郡投降曹魏,这是一大罪状;襄樊战役爆发后,吴将吕蒙偷袭关羽,刘封不率军出救关羽,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还丢掉了战略要地荆州。这两大罪状都是难以宽恕的重罪。

刘封虽犯重罪,但毕竟是自己从小带大的养子,对于如何处置他,刘备有些犹豫。

就在这时,诸葛亮突然在一旁开腔了,说刘封个性很强,为人又桀骜不驯,胆子也很大,恐怕您百年后刘禅控制不住他,抑或会威胁刘禅顺利嗣位,力劝刘备除掉刚猛难制的刘封。刘备思虑再三,最终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命刘封自尽了。

可以明显看出,刘封逼反孟达和不救关羽,并没有彻底激怒刘备,因为这两件事虽然都牵扯到刘封,但又和他并无太大干系。

其实,逼反孟达的首责不在刘封,而在刘备,这一点刘备亦心知肚明。《三国志》载,当初,刘璋部将孟达归附刘备后,奉命去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当初孟达率军攻上庸,刘备私下担心他军力薄弱难以取胜,打不下房陵、上庸,于是派刘封从汉中沿沔水而下,以增援孟达。刘封不仅是去帮助孟达攻取二郡,还有“下统达军 ”的使命,刘备实际上是让刘封将孟达的军权给夺去了。史载,孟达有“将帅之才”、“卿相之器”,他对刘备的用心一定很清楚,绝不会将刘备的算计记在刘封的头上。

再说刘封拒救关羽一事。彼时,吴军将关羽围在麦城中,而吕蒙、陆逊又精通兵法,肯定会分兵布防,监控房陵、上庸一侧,以防刘封、孟达发兵救援。三峡一带地势险峻,用兵空间有限,战术意图很容易被敌方窥破,极易遭伏击,再加上刘封、孟达麾下最多只有万余兵马,力量不足,假使冒险出救关羽,不但难以成功,还可能付出更多的牺牲。

面对关羽屡屡派人前来求救,刘封、孟达以“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为由,拒绝发兵救援。其实,不是刘封绝情,也不是他作死,面对身处绝境的关羽, 他是有心无力 ,实在没有办法救。

从后来申耽、申仪兄弟俩撺掇孟达反叛蜀汉一事可以看出,可以清楚地看出房陵、上庸人心向魏的事实。所以刘封说“山城初附,人心未定”并非一句托辞,确实道出了问题的实质。

假如刘封、孟达在没有得到刘备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擅自率军驰往麦城,设法救援关羽,那么申氏兄弟极有可能率众复归曹魏,不管救羽能否成功, 丢失房陵、上庸的责任都会算在他俩的账上,丢失二郡的重责他俩也承担不起。因此,刘封、孟达没有出兵救援关羽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刘封被赐死,坏就坏在诸葛亮那一句“恐易世难制”上。

刘备和所有的帝王一样,最头疼的莫过于立储难题,他既要择贤而立,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做太子,又要给太子营造一个平稳的政治环境,以防自己百年后诸子争位,自相倾轧、残杀。但长子刘封的问题比较特殊,和历代大多数帝王所面临的接班人问题不太一样。

首先刘封是养子,他身上没有刘备的DNA。当初,刘备流落到荆州时,还没有儿子,于是收刘封为养子,或许有让他继承香火之意。假如刘备一直没生儿子,那么刘封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储君,待刘备百年后,他就能顺理成章的继承刘备皇位,成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可后来刘备居然连生三子:刘禅、刘理、刘永。这样一来,刘封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而微妙起来。

刘封是长子,封建礼制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理说刘封也有机会继承皇统。但他和刘备没有血缘关系,特别是刘备有了亲生的嫡长子刘禅后,刘封继承皇位的机会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按当时惯例,废长立幼一事被人所不齿,是没人愿意去做的 。但也有例外,譬如军阀袁绍、刘表就曾废长立幼。但刘封身为养子,就不要奢望能继承帝业了。

当年刘备收养刘封的真正目的似乎并不是为了找个人继承家业,而是想利用刘封生父罗侯在荆州的影响力与人脉,努力拓展社会关系,拉拢地方豪强为己所用罢了。

后来,刘备先后有了亲生子刘禅、刘理、刘永,由养子刘封继承皇位的的可能性基本就不可能了。

那么,诸葛亮为何极力煽动刘备除掉刘封呢?据记载,孟达率军进攻房陵时,所部军卒将房陵太守蒯祺给砍杀了。这蒯祺不是别人,他是诸葛亮的大姐夫。从此,诸葛亮对孟达恨之入骨,孟达复叛曹魏时,他几次欲诛孟达老婆。

孟达反叛后,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全部叛降曹魏,刘封和此事似乎没有牵连。但诸葛亮怀疑刘封与孟达暗中勾结,以推卸不救关羽之责。此时孟达已降魏,鞭长莫及,只能拿刘封开刀泄愤了。

所有的帝王对子嗣继承问题都有顾虑,刘备也不能免俗,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刘备这一心理,说刘封“刚猛难制”,能力出众,恐怕您死后会妨碍性格庸弱的刘禅接班上位 , 极力怂恿刘备除掉刘封的。而刘备因荆州丢失,关羽败死,国力大损,也急需找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以平息众怒。

于是,在诸葛亮屡屡进言下,刘备狠心将养子刘封“赐死”。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刘姓宝宝如何起名大全(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标题:刘姓宝宝如何起名大全(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

本文地址:https://www.namebox.cn/babyname/110435.html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网站首页

      QQ咨询
      关于我们